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正在广州举行。本届广交会线下展首次设立了“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在这个展区,不仅有蜂蜜、牛肉干等传统地方土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也“秀”进了广交会。

陈碧海在展位前表演苗绣(总台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相比其他展位主打商品展示、特色推介,在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酉州苗绣”的展位前,身着民族服饰的陈碧海右手捏着细小的绣花针,针线上下翻飞,一片片精美的蓝色花瓣出现在绣布之上。

记者:您现在织的是什么?

陈碧海:这是花瓣,绣好剪下来,用来做耳环、胸针、胸花。

记者:这是四种颜色绣成的?

陈碧海:对,四种颜色。一种颜色一种绣法。绣完(第一种颜色),再绣第二种颜色。

记者:您用的技艺是什么?

陈碧海:苗绣,双面绣,就是两面一个样。

而在他背后的展位上,挂画绣品、手摇扇绣品等苗绣手工艺品,吸引众多采购商前来洽谈、购买。

苗绣工艺品吸引众多人前来购买(总台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记者注意到,陈碧海的左手只剩下两根手指,这也导致他只能依靠右手来完成刺绣。陈碧海告诉记者,29岁那年一场突发事故导致他左手、左脚残疾。之后他回到老家,一直靠每月200多元的低保维持生活。三年前,重庆市酉阳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组织苗绣培训,54岁的陈碧海开始拿起了绣花针。

记者:您(从54岁才开始学这个)学起来费劲吗?

陈碧海:肯定费劲,此前我基本没摸过针。

记者:您怎么坚持学到现在?

陈碧海:起先有几次因为学不成,准备放弃。但是后来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学,坚持下去就行了。

记者:左手会影响刺绣吗?

陈碧海:有影响,(相比其他人)要慢一点。但慢工出细活啊。

如今,陈碧海每个月收入增加到了1800元,生活得到了改善。“每月1800元的工资外,公司还给我买了五险,起码有稳定的收入。”陈碧海说,“学了一门手艺,跟着公司在外面开阔了视野,近年来我们参加了广交会、深圳文博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之前基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酉阳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胡发彦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群等开展刺绣培训,通过建设苗绣作坊,开办苗绣培训班,吸纳带动全县500多人实现就业,帮助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展位上的苗绣工艺品(总台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胡发彦告诉记者,这两年,公司通过改进花式图样、与景区合作开拓市场、“触电上网”直播带货,一年销售额能达300万元到400万元。去年销售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00万元。这次登上广交会平台,胡发彦也有他的“小目标”。他说:“我们这次参加广交会,也是想赢得境内采购商和境外采购商的订单,把我们的销量提高上来。”

“酉州苗绣”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的一个缩影。本届广交会线下展首次设立“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线上线下汇聚了来自湖南、贵州、等多个省区的883家企业,展示食品、服装、箱包、玩具等地方特色产品。

乡村振兴展区(总台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尽管这些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商品生产亟待标准化,而且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境外采购商不能到场,不过这不影响“胡发彦们”对未来的期待:乡村振兴的产品也要登上世界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