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央广记者刘柏煊 央视记者 迟忠波)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近日正式发布。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既是一张闪亮的成绩单,也是一份“体检报告”,各地可以对照报告找差距、挖潜力、补短板。营商环境建设要换挡提速,下一阶段如何做好“加减乘除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中国人民大学营商环境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叶林认为,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关键词中,市场化排在第一位。营商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在市场化上做“加法”。

  叶林说:“市场化是本质。所谓的本质就是,如果我们说法治化,实际上说的是这些规章制度符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如果我们说国际化,说的也是国际化下的市场化能不能被我们所参考和借鉴。营商环境本身是市场化主导下的一种评判。全国各地要提升自己的营商环境,首先要搞清楚市场化的本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市场化上要做“加法”,那就意味着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简政放权,做好“减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说,报告显示,政务环境维度的改善不如预期,这也指明了简政放权是下一步努力的一个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反复强调简政放权。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成就,但是还是要努力,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我们要想办法让企业尽量少跑腿,为企业办事提供便利条件。”

  强化市场化,除了做“减法”,还要做“除法”。

  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说:“就是要除势力。在营商环境的建设上,要去除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研究政策、制定规则。”

  从长远来看,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激发多方面参与的“乘数效应”、 “乘”势而为,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乘法”。

  范恒山说:“营商环境建设是大家的事情,大家要积极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事实上营商环境建设跟每个人都有关,比如在营商环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社会信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诚实守信、按规则办事。同时,我们还要‘乘’势而为,把握大势,把握好我们现在良好的势头,抓住疫情倒逼我们在各方面进一步优化的契机,抓住世界形势复杂变化倒逼我们搞好内需的机遇,继续往前走,优化我们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