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财政政策“挑大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6日发布最新一期《财政监测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财政政策助力各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接下来,财政政策要聚焦“投资未来”。业内观点认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应对疫情和统筹复工复产的财政政策已走在前列。

  这份新出炉的《财政监测报告》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加斯帕等多位高级经济学家撰写。报告在开篇指出,在疫情期间,财政政策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紧急救助,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具有十分宝贵的作用。

  报告呼吁,借这次疫情,各国要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好的民生保障”有三条标准——第一,向弱势群体、贫困群体提供广泛和充分的福利;第二,保障就业,帮助民众获得工作、医疗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的机会;第三,避免社会保障体系支离破碎、错综复杂。

  对照中国的具体实践,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从中央提出的“六稳”和“六保”当中就可以看到,民生保障始终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这块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在这次疫情中,我们针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等群体的保障体系有效地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就业,我们的‘六保’和‘六稳’当中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包括我们出台一系列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这实际上也是在帮助稳定就业。另外,在医疗方面,我们国家应对此次疫情的医疗服务可圈可点,无论是年纪大的患者还是年纪小的患者,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李旭红说。

  对于接下来的财政政策走向,报告观点鲜明地指出,要“投资未来”。投资的优先领域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技术,以及其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领域。以当前价格估算,全球范围内这些额外的投资在未来20年可能超过20万亿美元,约合140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报告提醒,考虑到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等一些项目的交付时间较长,各国现在就应该着手考虑筹划相关项目。

  李旭红表示,“投资未来”强调的是基于经济结构调整来为远期的经济增长积蓄动力。无论是从此前的政策部署来看,还是从本周三最新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来看,比如“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专项债的扩容、减税降费的持续推进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从长远谋划,中国应对疫情和统筹复工复产的财政政策已走在前列。

  李旭红说:“因为现在疫情的影响面非常广,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所有的应对措施不能局限于眼前。我们国家在目前的应对措施里,比如加大力度发行专项债、提出‘新基建’概念等都是基于长远考虑的。这些既有助于实现当前拉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对于未来而言,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利用财政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复苏,这也对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指出,各国一系列应对疫情的财政举措会导致政府赤字率和负债水平大幅上升。债务水平较高的国家必须谨慎地找到平衡点,在短期财政支持和长期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李旭红说:“我觉得在短期内利用财政工具,尤其是债务工具来支持经济复苏,这个做法非常有必要,但是必须有效控制债务规模、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否则就会带来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蔓延。因此各国不能只考虑眼前,还应考虑到债务规模扩张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对全球负责任的一个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