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垃圾分类:三分钟三问三答(下)】“互联网+”很热 但“互联网+垃圾分类”为何提的不多

2019-07-16 08:4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关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您现在拎清了没?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即《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满半个月,全国多地陆续跟进,包括北京也在近日公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时间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垃圾分类:三分钟三问三答》,记者专访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教授。

  “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商业模式仍未清晰

  记者:这几年我们好像很热衷提“互联网+”“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等等,但为什么我们很少提“互联网+垃圾分类”?包括这次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文只有一处提到了“互联网+”。

  温宗国:有各种原因。一个原因是垃圾分类过去是一个传统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整体技术水平有限,但“互联网+”作为比较新型的手段,在这个行业里的应用相对要慢一点;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商业模式从目前来看还不是特别清晰,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

  但我也很高兴看到现在已经涌现出一批企业,他们正在做“互联网+”的装备和软件。近期,无论是在上海、北京还是成都、广东,应用了人工智能,也就是AI技术的分类投放装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垃圾分类”可能会快速增长。

  垃圾分类一地一个标准 如何避免“拎不清”

  记者:上海正在推垃圾分类,其他城市马上也要跟进。每个城市的标准可能都不一样,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去一个地方出差,就得新学一次垃圾分类?很多常出差的人害怕自己“拎不清”。

  温宗国:总的来讲,我们因地制宜搞垃圾分类的方案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要做分类?是为了便于后端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这个就跟不同地方所拥有什么样的处理处置设施紧密相关。另外,不同地区在生活习惯、消费文化上有一些差异,这就导致不同地区产生的废物存在结构性的差异。所以分类的时候,根据各地饮食结构、消费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做适合本地区的分类方案是正确的。

  至于你说到的那个问题,日本有一些经验,他们会做公告和手册来提示,甚至有很好用的APP,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掌握不同地区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是所谓的暴利行业

  记者:一个地方的垃圾分类最终有没有成功,循环经济产业到底发展得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评价?

  温宗国:垃圾分类是否成功,第一个指标是资源回收利用率。我们国家定的目标是2020年底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第二个指标是填埋量。填埋量大幅削减,这说明源头的垃圾分类就成功了。所以用这两个指标,能比较科学地、准确地反映垃圾分类的最终效果。

  关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评价它的标准很显然是经济性。这个产业并不是大家所说的暴利行业,它其实是微利行业。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管理以及市场机制确保这个行业处于持续健康的运行方式,经济效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表征指标。第二个指标就是技术先进性。我们不能一边搞资源循环利用,一边有各种污染产生,能耗还特别高,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指标来监测和表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 戚晨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