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财经 > 天下财经

央广网

打通任督二脉 京津冀还有三道坎儿

2015-05-01 08:30: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30日)召开会议,“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得到强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即将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有媒体报道,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各方都在探寻:一场盛宴能否带来一个巨变;京津冀一体化,最大的困难究竟在哪?

  6年42万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平均下来,每年要花7万亿,这相当于每年花掉全国GDP的十分之一。对于这个天文数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这样回应。

  刘尚希:这是财政部说的吗?不是正式官方的东西我可能不能讲。没有官方消息,凭着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那我觉得不合适。

  即使6年花掉42万亿的说法并不属实,依然不能否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的说法,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多重工作要做。

  张立群: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最关键的还是打造一体化的发展环境,这个发展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包括市场监管的体系,包括自然环境治理的体系。

  毫无疑问,这些工作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媒体报道的京津冀一体化三大任务,也就是基础实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环境治理,这些也都离不开投入。另外,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财力也大相径庭,在资金投入方面如何分担,这也是问题。不过刘尚希说,引入成本收益分配机制,再结合市场的力量,资金问题并不难解决。

  刘尚希:协同发展,那要共同讨论,合理分担。那就涉及到京津发展的成本,这些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恐怕更多需要政府方面去带动。至于其它的投入,那就是市场的问题了,是市场的投入了。

  平地起高楼 打造创新共同体

  除了“钱”的问题,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还面临“定位”问题。目前,京津冀的产业体系互不相关、各自独立,产业一体化的程度较低。同时,京津冀的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是工业与制造业企业,在京郊、天津和河北都有广泛分布,缺乏有效协调。

  如何精准定位,实现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呢?《经济参考报》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对此已经做了重点安排:京津冀协同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知道,长三角的特色是活跃的民营经济,珠三角的主导是繁荣的制造业,这些定位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积淀。与此相比,在京津冀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似乎有些“平地起高楼”的意思。不过区域经济学者易鹏看来,京津冀在创新方面各有优势,并且互补性强。

  易鹏:协同创新的问题,既要有这种总部经济,同时又要有产业基地。即要有创新的研究人才,也要有普通的蓝领工人,所以这就把三地中间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结合在了一块。

  北京人口外迁:增量建设优于“加减法”

  当然,在多位专家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人”的问题。刚才我们提到,京津冀比翼齐飞,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人员的迁移,尤其是北京居民的外迁。这种外迁已经在进行,最新消息显示,北京大红门地区已经有1500家商户入驻河北白沟。然而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看来,外迁依然很难推进。

  陈耀:我们说首钢搬迁现在到曹妃甸去的有多少人?多数都还是没有去的。对一些没有成家的年轻人负担小一点,有孩子有家人的,要就学有病的上医院,这些都得考虑到,不可能把这家完全搬过去的。

  天下财经也了解到,对于人口的外迁,虽然决策层已经明确表示待遇不减,并且还有其它优惠,但最终选择外迁的人有多少,还不得而知。陈耀分析,人员的外迁是个体在综合权衡后做出的决策,显示北京内外落差的巨大。他建议,与其有加有减,不如单纯在北京之外做各种设施的增量建设,逐渐向北京看齐,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

编辑:高梦蝶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投入;实施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