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深化供给侧改革正是破解三大失衡的治本之策

2017-03-20 13: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环境治理等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关键议题。在昨天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的负责人分别就这些热点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化解三大结构性失衡 需在供给侧上下功夫

  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认为,还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

  何立峰说:“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体系产能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现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曾一度带动了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成本。”

  2016年以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在何立峰看来,要化解这三大结构性失衡,就必须要在供给侧上下功夫,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补短板”是不是新一轮投资刺激政策?

  “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各地方都把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让不少人产生疑惑:这算不算是新一轮的投资刺激政策?对此,何立峰明确表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何立峰说:“这个‘补’,它的主要对象就是经济社会领域,从目前来看更突出的是民生领域的短板,我们补短板的主要着力点是两大方面:一个是补软短板。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一直要求着我们生产关系和过去已经形成的上层建筑的一些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来使我们现在的生产力发展能够又快又好。第二个我们要补硬短板。我们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的短板,包括道路、水路等等,这些短板都要通过大力加强之后,使我们的城市及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更加均衡。另外还有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加大职业教育培养力度 拒绝纸上谈兵

  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但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提出,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大学教育与工厂需求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针对这类问题,已经有一个专门的规划,但还需要一些时间把短板补起来。

  苗圩说:“每年政府要对接近800万大学毕业生花很多的精力,为他们的就业想办法。但是同时我们制造业里面,特别是具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市场又急缺,这就反映了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方面很多,动手能力很差,都是在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教育体制上一定要进行改变,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培养力度。”

  制造业是发展根本 以钱生钱是催生泡沫

  另外,对于如何改善制造业投资低迷的问题,苗圩认为,要解决资金脱实向虚、制造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民间投资存在准入障碍等问题。

  苗圩说:“制造业相对投资收益率是比较低的,连制造业的企业赚了钱以后,都想着到资本市场上去增值去获利,而不是进一步把它投到制造业里面来,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致力于鼓励制造业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向高端发展,当然要创新驱动,除了创新驱动以外,我们还按照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也鼓励企业更多向两端延伸。我们对未来的发展绝对不能放弃制造业这个根本,否则的话,我们仅靠以钱生钱这就是催生泡沫,这对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一场危机。”

  把环保当包袱会在竞争中死掉

  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长期的挑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好的环境质量和好的经济质量是一致的,二者协调统一。

  陈吉宁说:“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包袱,相反,好的环境政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把环保作为机遇,下决心解决产业、能源、规划、交通等问题,能为好的企业和地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升经济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相反,把环保作为包袱延续粗放的发展方式,温水煮青蛙,总有一天会在区域与全球竞争中死掉。”

  目前,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然突出。陈吉宁表示,要通过环境管理转型和创新,从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五个方面入手,提升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对此作出分析与评论。    

  刘瑞:“会议提出的补涨的观点我比较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就,同时也显露出一些矛盾,即三大结构性失衡。其实,像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

  其解决矛盾的办法是让市场去调解,结果实体经济从国内转向了海外,国内资本的趋利性都是发展金融,房地产最终也成为泡沫。美国现在也意识到此问题,所以两届政府都强调把实体经济做大,把制造业重新整形作为其政策的重点。

  同时,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深层次问题:纵任市场去自然发展,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让市场强行去调节失衡的经济来化解矛盾,这个代价是高昂的,这就需要采取主动的行动来解决问题,避免危机的到来。

  现在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提出结构性改革方案,以解决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状况。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主要是资本脱实向虚,房地产扭曲发展,不受控制脱缰野马式的上涨对经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样的认识促使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矛盾,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从国外借鉴,有些需要我们自己创新。短期内,还是需要按照‘三去一降一补’的解决思路去做。

  在制造业方面,通过以前引进的国外技术把制造业做起来了,但其核心技术、自主技术相对较弱,导致制造业大而不强,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来讲,解决其大而不强和自主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是制造业重新转型的关键点。

  那么,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我认为都不能放手,交给市场自发调节,还是需要强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化解。比如对于资本的脱实向虚,就需要做一些强制性的限制措施。现在虚拟经济赚钱相对容易,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大致获得同等利润,这才是符合经济原理的。现实情况是实体经济利润太薄,而虚拟经济的利润太厚,且容易获得,所以使大量资源向虚拟经济靠拢,这个问题的改变需要调整游戏规则,政府要主动去解决。

  还有,经济的发展不能牺牲环境,这是现代的理念,也是经过各种惨痛教训而获得的结论。现在的中国需要化解的问题很多,但是融入新的理念去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这相对发达国家之前走的老路来讲,是更高的起点。环境保护可能会约束实体经济的调整以及‘三大失衡矛盾’的解决思路,这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编辑: 王雨馨
关键词: 供给侧;环保;实体经济;中国制造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