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缩短改革阵痛期 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2017-02-06 17: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相关成员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问到:“现在关于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非常受农民的关注,影响也很大。想问一下,现在的进展和成效有哪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在密切跟踪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韩俊说,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

  缩短改革阵痛期,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就此做出点评。

  张晓山:“首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改革,正如韩俊主任所讲,这是改革的第一场硬仗。因为过去12年,我们的粮食12连增,这当中玉米的增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过去12年玉米产量的增长占整个粮食产量增长量的57%,因此玉米对中国粮食产量12连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相对比较高,但是国外进口的玉米和相应的玉米替代品价格比较低,所以我们的玉米在市场上并没有价格竞争力。实际2015年我们的玉米产量是2.2亿多吨,但是我们配额的玉米进口量才只有473万吨,但我们的玉米是用来做饲料的,所以它可以有其他不受配额管理进口的其他替代品来替代玉米,比如高粱、大麦等,2015年这几项加起来总共进口了47236万吨。我们生产的玉米最后只能存在库里。而玉米存在库里,除了有仓储费用、贷款贴息之外,同时在不断陈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农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就是玉米。这样以来,我们实行了价补分离,也就是说玉米随行就市,同时对东三省和内蒙这四个省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保证优势产区玉米的种植收益基本稳定,这是我们现在改革的第一项措施。

  国新办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韩俊主任也讲到了几个方面,一方面要保证有人收粮,这其中,一是中储粮以及国有粮库,而且能保证其有足够的库存。与此同时,我们现在要发育粮食多元化的市场收购主体。这次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过去农发行的贷款主要是贷给国有粮食企业,包括中储粮和其他国有粮库等,其他民营的收购主体享受不到这种信贷的支持,所以这次提到要加大对多元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要让他们有钱收粮。

  另外一方面,收粮之后,交通方面也要做保障;同时,希望这些粮食能够进入到粮食加工企业,而这些粮食加工企业、饲料行业都要开足马力加工、转化、运营。从这几个角度来讲,也就是我们需要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等。

  为什么说现在是一个节骨眼?从玉米本身的物理形态来讲,它是湿粮,刚刚收获之后水分比较高,经过一冬,相应的水分降下来,现在达到了入库的标准。另外,春耕在即,农民需要把手中玉米的存粮转化为货币,转化为现金后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投入,进行新一年的再生产。所以在这个时期,通过多种措施来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是中央以及地方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怎样能在一个新情况下既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保障农民的收入?文件中,‘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这句话讲得很好。怎样缩短改革的阵痛期,同时使改革的成本更少地由直接从事种粮、生产经营的农民来承担,这是我们今年改革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玉米方面的收入减少了,要让农民从其他收入方面进行弥补,包括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包括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其能够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增值的利润,还包括在农村发展旅游观光等各种多元化的农村产业,使农民从这些方面得到收益。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使农民除了经营性收入、打工收入外,能够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编辑: 赵亚芸
关键词: 国新办;农村;改革;玉米;农业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