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财经 > 央广财经评论

央广网

清华等名校降分特招农村考生 专家称治标不治本

2015-04-17 16:24:00 来源:央广网

  【导读】北大清华降分特招农村生引担忧,需警惕背后操作。《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谨慎落实,配套跟进,逐步让更多公平的阳光照进农村课堂。

  央广网财经北京4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北京高校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其中,清华的“自强计划”最高可降60分录取,北大“筑梦计划”的招生线最低可降至当地一本线。

  优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数幅度之大,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此前,关于农村寒门学子上大学的问题曾经引发很多关注和讨论,有这么一个尴尬的对比:过去10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的占比却逐年下降。

  按理说,这次名校牵头,定向招生,无疑给了农村考生更多“靠知识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过,人们在点赞的同时,也对如何落实好这一政策表达了担忧:会不会出现有“门路”的城市学生“化身”农村学子?会不会有某些基层“苍蝇”操弄农村学子选拔,坐等好处上门?另外,也有人质疑,这是不是把资源向农村户籍倾斜,是“用不公平去对付不公平”呢?

  而这些名校针对农村学子的招生计划,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全国青联新闻出版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看来,还是有点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还是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吴永强:北大清华向农村学生或者农村生源进行特招这样一种方式,从态度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最起码作出一种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像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区域做出倾斜,态度上值得肯定,但是在现实当中能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这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评估。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属于一种治标不治本,短期内可以解决局部或者某些环节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一定能够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来看待,因为我们知道现在造成欠发达地区,或者农村片源地区生源难以上到好的大学根本原因,是在于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过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在大中城市、核心城市,所谓一线城市,没有在全国范围进行均衡配置。北大清华做出这样的举动,从姿态上来讲,值得肯定或者赞许的。但是我觉得更多是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科学、合理的配置,乃至于更有效的一种制度化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用这个单一的或者某些局部某些环节层面起到小范围作用。

  我们看到,为了确保公平,本月初教育部曾下发通知,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有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报考高校专项计划的考生,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实施区域农村,考生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及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此外,北大、清华也已经出台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举措,北大在初审环节和入选环节设置两次公示,清华更是表态要做到全过程公示,接受各方监督,这些无疑都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经好更要把它念好,只有把纸面上的规定变成一条条带电“高压线”,农村寒门学子的命运才能真正改变。

  关于“北大清华降分特招农村生引担忧,需警惕背后操作”,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教育专家、新锦成教育集团副总裁张景岫继续来评论。

  经济之声:关于寒门学子读书的问题最近几年一直是教育领域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而清华北大等高校的面对农村生自主招生的政策出台之后,有点赞的,也有担忧和质疑的。对于这几所高校的政策您怎么评价?

  张景岫:总体上这个政策迈出了积极一步,能够帮助农村家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弱势群体、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这样一些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是有比较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所以总体上来讲,我想首先点赞。

  经济之声:但是这些名校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和质疑。一方面是担心背后会不会又产生一些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有人质疑,这是不是把资源向农村户籍倾斜,是“用不公平去对付不公平”。您是否也有这方面的担忧?

  张景岫:我觉得您刚刚提出来这个问题是两个方面的,首先对于执行层面的担忧。前面在新闻当中也提到过了,可以通过增加录取过程的透明度,来尽量减少这样情况产生另外我还想要特别补充一点,我认为也需要给予配套奖惩的机制,比如一旦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作假,在几年之内取消高考或者报考某一类学校的资格,进一步减少寻租行为。第二个层面是不是向农村资源倾斜,我认为这个政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当中产生的,也带有一定的阶段性。比如说美国在搞的评选法案,对于黑人等一些少数民族的族裔给予了特别照顾,这个整体上还是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并不能说单纯向农村的资源进行倾斜。

  经济之声: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认为更多高校参与这样的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也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刚才采访的评论员吴永强认为,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那么,要真正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教育之间的真正公平,还要哪些更多的工作要做?

  张景岫:我觉得不太可能存在这种绝对资源分布的公平,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各个区域,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布上,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我认为这里不是存在标和本的问题,也不是完全抹杀这种城乡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说我们能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通过一些过渡性的手段给予这些弱势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机会,我认为总体上来讲还是有助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进步。

  经济之声: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当这种过度的阶段过去之后,我们要想实现理想一种状态的话,现在我们还有什么工作要做?

  张景岫:我觉得更多还是因为对农村家庭的照顾,只是包括弱势群体一部分,比如还包括城市一些困难家庭,我认为在未来经过探索期以后,应该探讨一种机制,考虑更加全面或者更加综合的指标,来把这些弱势群体家庭的状况进行更为综合的考量,这个政策更为积极和有效的延伸。

  其他观点:

  人民日报:教育公平呼唤“矫正的正义”

  四所高校将命运之门向农村考生敞开,可谓扣住了时代脉搏、切中了发展肯綮,不仅迈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务实一步,也作出了明确示范。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前途命运,所涉及的利益也最为复杂。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教育公平无法一朝实现,而需要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当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问题都无法短时间克服,当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一时难以改善,四所高校在录取环节的政策倾斜,可以说实现的是结果公平的“矫正的正义”。而不是一些人所质疑的,资源向农村户籍倾斜,是“用不公平去对付不公平”。当更多高校参与进来,更多举措配套跟进,公平的鸿沟就会在一砖一瓦的构建中逐步弥合。

  也有人担心,四所高校的举措用意虽好,但难免会在实践中变形走样,让一些权力拥有者攫取机会,使一些有潜能的寒门学子得不到深造。诚然,体育特招曾招致成绩作假,少数民族加分也曾带来身份伪造,执行中的问题应该得到正视,但不能因噎废食,并由此否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这也警醒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堵住落实中的跑冒滴漏,防止执行中的扭曲异化,才能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让公平的阳光雨露注入农村的课堂。这正如哲人所言,“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编辑:于琦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