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央广财经评论

国务院:唤醒趴在账上“打呼噜”的资金 专家: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是关键

2014-09-04 11:58:00  来源: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财经9月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一句有着丰富内涵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人才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只有运动才能带来生机与活力。而对于一个国家庞大的经济来说,资金的流动就是经济保持活力的必要因素。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两天后,9月2号,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上,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了公共资金的效率。他说,很多财政资金在各部门、地方的账上“打呼噜”,有些已经沉淀了10年,甚至20年,造成巨大浪费。要“唤醒”那些常年沉睡的资金,提高结转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用在有利于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

  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根据修改后的预算法和新推出的改革方案,再有长期不用的沉淀资金,我们就要收归中央财政,让它们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我们看来,总理这样的表态掷地有声,无疑显示出了中央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高度重视。要想唤醒那些正在“打呼噜”的公共资金,既需要制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政策的有力执行,还要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国务院的决策不成为“空头文件”。

  一边是很多地方缺钱,保障生活、搞生产、搞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一边是大量资金长期休眠。说难听点,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说好听点是“占着资金睡懒觉”。无论是作何用途,公共资金应该发挥效用,应该成为社会共识。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是国务院的明智决策,当前之所以要急于唤醒那些“打呼噜”的公共资金,有着深层次原因。

  石磊:今年两会闭幕之后,李克强总理有一个针对财政的说法,叫做“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实际上是针对在过去没有严格预算的情况下,有很多公共资金已经出来了,各地涉及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都是“狮子大开口”,反正是中央给钱。地方财政也在各个口径上没有精确预算的情况下,搞了很多公共投资,后来就形成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都有很多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闲置在那里,这是其一。

  第二,有一部分公共资金投了一些项目,本来认为这些项目应该是不错的,结果后来大部分都转化为“烂尾工程”,因为它没有配套,这样就形成了很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又导致资金的大量闲置,这是严重的投资结构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基本民生产品供给补助严重不足,配置严重不均。因此,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应该着眼于这样一个基本现实,研究如何让公共投资变得更有效率。

  公开资料显示,自1998年实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至今,我国收缴的维修资金在5000亿元左右。这笔钱因申请手续繁琐、过程艰难,被称为“沉睡”的资金;另外,中国失业保险金结余3000亿,也被称为沉睡资金;同时,全国6万亿住房公积金一半也在“沉睡”。如何让沉睡的资金醒过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就此发表评论。

  经济之声:这样“沉睡”的公共资金到底有多少?包括哪些类别的资金?

  毛寿龙:这个资金全国总量有可能会达到5%-10%这么一个水平,如果每个省最多的会达到几百亿,所以资金量还是非常大的。

  经济之声:这些公共资金为什么会“睡大觉”?

  毛寿龙:这个跟我们公共财政的预算以及支出的过程是有关系的。从收入的角度来讲,上半年的钱可能会少一点,下半年的钱收入会多一些。我们财政预算是按年算,所以就会有一些沉睡。

  另外,国库支付是财政部门把钱拨到每个单位商业性的账户叫政府基金账户,或者财政专户,这些钱是银行经理制的,钱到了各个单位以后有个时间差,这样的话有些钱可能用的不够,有些钱就一直留在那,然后就出不来了。

  还有些项目本身有一些缺陷,钱进去以后剩余的钱很多,但是要支出的时候就支出不出去了,这些都是公共财政本身的一些问题。

  经济之声:公共资金一些方面非常短缺,但是又有闲置的问题,应该说这个矛盾长期存在也比较难以解决。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呢?怎么打通这个通道?

  毛寿龙:一个合理的提法,就是从行政性的财政预算和支出制度,转变成公共性的预算和支出制度,这样才有可能让大家知道钱到底放在哪了,哪些地方钱是短缺的,这样钱就会很容易从富裕的地方走向短缺的地方,而整个公共预算和支出结构也会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及时被纠正。如果只是事后去审计,去发现,去追查,已经是事后了,事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经济之声:大家说,对于像截流、挪用、滥用等原因造成的公共资金沉睡的主体要严格追责,而这方面的改革需要一个顶层的设计,执行也非常关键。我们在追责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毛寿龙:在这个领域,我们过去更多的强调以收定支,也就是说你有多少收入给你多少支出。因为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各个部门实际上长期以来都承担着自己创收的任务,尤其是财政性的事业单位,它有自己商业性的账户在。很多有盈余的单位,实际上它的创收能力比较强,也是对财政的贡献比较多的,你要说它有富余然后自己留着钱,要对它惩罚,从传统上来讲这种激励并不是很合适。

  现在我们有了越来越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不需要各单位自己去创收,尤其是全额拨款的财政性事业单位和财政单位,因此的确是有一个思想观念和相关追责机制的转变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彻底让行政性财政尤其是让各个单位创收性问题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及时解决。

编辑:李静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