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央广财经评论

两部门力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评:避免“千城一面”

2014-08-27 11:02: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财经北京8月2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的名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艾青真挚、炽热的爱国之情。当人们热衷于追赶时尚流行文化的时候,可能忘却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深厚文化积淀。其实,真正的文化“宝贝”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宝贝”就散布在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中。“真正的艺术或许就在山沟沟里,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特色造就一方文化产业。为加强对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推进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加大了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力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用税收、资金双轮驱动,使得文化产业向特色化方向升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特色文化连接民生,对实现文化育民、乐民、富民的目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特色”,就是保护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说,特色文化依托民族和区域文化资源及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具有宝贵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刘思敏: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个《意见》的积极意义是使文化产业的抓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它把开发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操作的路径。什么是特色?所谓的“拿来主义”是很难有特色的,如果完全凭空创意,难度也比较大,而恰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是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成果,从特色的地域文化入手来发展特色地域产业,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可行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特色文化与各地民众的生活、生产习惯和社会风俗息息相关,是历史上不同民族、区域的社会群体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刘思敏说,加快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刘思敏:旅游功能可以让传统价值产生现代性,让现代人发现其中独特的美。而且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旅游这个路径来实现。跟旅游结合以后,文化旅游产业如果想取得成功,想跟国外的创意产业有所区别的话,就必须发展我们独特的地域文化,以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徽文化、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

  《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尤其是特色街区、特色村镇、园区基地建设中,注重保护乡村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突出传统特点,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毁坏古迹和历史记忆。刘思敏说,这意味着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城镇,将是未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刘思敏:现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跟城镇化的结合,是我们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或者城市化的主要路径和载体,这个结果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广受诟病的就是“千城一面”。什么叫千城一面?它主要满足的是功能的需求,而没有更多的考虑文化的元素、文化的传承。在下一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吸取这个教训。

  此前我们的城市化跟工业化完全形成一种共振,这条路现在看来是遇到了瓶颈,新型城镇化起码不能再过度依赖工业化,文化产业这么一种形态可能会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样就会带来一大批具有文化底蕴、能够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这么一批既有现代功能,又有鲜明地域特色,而避免千城一面的新型城镇,我觉得这可能才是未来的一条坦途。

  文化产业这辆“车”要向特色化方向升级 ,离不开税收、资金这两个轮子的驱动。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发展文化产业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差异化发展,二是要保护好文化资源、文化传承。

  经济之声:文化产业我们很熟悉,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这次多了“特色”两个字,怎么解读?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魏鹏举: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要注意差异化的发展,抓特别的,抓有特点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文化资源、文化传承的保护。

  经济之声:这次我们特别提出了要在财税金融的支持方面对文化特色产业有一个升级,财税金融的支持对于特色文化升级会有多大的作用?

  魏鹏举:因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往往是西部或者说山边地区,它的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市场失灵的问题相对于东部,或者说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来说,肯定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所以要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包括税收方面的优惠扶持。

  经济之声:光有了财税的支持就能够实现很好的发展吗?它欠缺的还有哪一块?

  魏鹏举:当然不可以。其实这次发布的文件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发挥市场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的主体性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特色文化,保护传承特色文化方面的主要思路还是用事业化的思路,主要由国家包办。这一次之所以强调财政,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失灵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强调财政和税收发挥杠杆的作用,来撬动社会资本、市场主体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所以金融在这一轮的特色文化发展过程中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经济之声:它将怎么起到杠杆的作用?通过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来撬动呢?

  魏鹏举:一方面是通过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一些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或者区域给予定向补贴。第二方面是利用贴息等杠杆性非常强的财税方式来推动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等社会金融进入特色文化产业。

  经济之声:我们是不是可以期待未来这种小微企业、个体的工作室,各类的特色文化市场主体会非常多?

  魏鹏举:对。对于特色文化产业来说,其实现在并没有特别大的市场主体,更多的是一些小微文化企业,或者说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为主体的工作室,这样一些单位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财政支持很难直接到位。如果财政能够发挥杠杆的作用,培育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这些小微包括工作室才能真正得到资本的“雨露滋养”。

编辑:杨雁霞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