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张慧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推出数字解读专题《稳中求进更有“数”》。本期解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留有一定余地,利于稳定预期。总台央广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在3%左右,和去年提出的目标持平,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物价运行具备相对稳定的基础?

姚景源:去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再次超过13000亿斤,粮食丰收。大家都知道“粮价稳、百价稳”,去年粮食的丰收为我们今年稳定物价总水平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除了粮食这个基础以外,还有一个大家很关心的是猪肉,猪肉的供给今年也没有问题。此外,其他产品,特别是工业品,供给充裕。所以今年稳住物价总水平,我们有一个好的基础条件。

记者:回顾去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置今年的目标仍然是3%,没有下调。留出这部分空间,是不是对全年物价走势在心理预期上留有余地?

姚景源:今年不确定因素增加,这段时间国际市场上油价大幅度上涨,必然要影响到国内油价,不单是影响开车,还直接影响到我们很多工业品,它影响运输业,导致物流上升,也会冲击我们的价格。所以设定3%这样一个控制目标,说明我们有信心、有基础,但另外一方面,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时刻绷紧这根弦。

记者:除了心理预期之外,在政策手段上也已经有所准备吗?

姚景源:大家看到现在国际上通货膨胀的状态,它对世界经济会带来影响,但是大家一定要看到我们有自身的优势,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而且我们有一个健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又有这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形成的有效的、科学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没有问题。

记者:当前全球能源、金属、农产品等供给收紧,可能导致全球部分产业链原料供应短缺并推升通胀压力,而且很多国家本身已经处于高通胀之中。那么,今年要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我们自身需要怎么做?

姚景源:面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第一就是把上游原材料价格稳住。去年开始我们在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明确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就是保供稳价,把上游原材料价格稳住,比如钢铁价格、煤炭价格、有色金属价格。第二,现在已经是春季了,我们一定要抓好春耕工作,要稳住粮食。粮价稳住,食品价格就稳住,CPI能够进一步稳住。

记者:2021年CPI同比涨幅与往年相比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猪肉价格整体处于低位。去年6月以后,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出现增长拐点,按照“猪周期”规律推算,生猪出栏大约在10个月后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进入新一轮上涨。应对猪肉价格可能的上涨,政策工具准备好了吗?

姚景源:生猪的存栏量从数量上看,供给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猪肉价格到了10元左右一斤的状况,相当数量的散养户基本上处在亏损状态,不利于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所以最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比如国家收储,我觉得这个调控措施对稳定今年的肉价很有必要。

猪肉的需求是季节性的,比如夏季大家吃肉就吃得比较少,但是到了三季度,特别是到了中秋、国庆,消费又会上去,预测到三四季度它的价格会有回升。由于我们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就算是回升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影响整个CPI那么大的幅度的情况。

记者:总的来说,对已经预判到的风险点都做了相应的政策准备。但同时还要应对一些不确定因素、“黑天鹅”事件。全年来看,物价有没有触及3%红线的可能性?

姚景源:我觉得下半年整个CPI价格肯定会比上半年高,但是单月有没有可能触及3%这个上限,我觉得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受疫情影响也有不确定性,因为疫情会影响消费,如果到了九十月份,全国疫情(防控)基本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话,消费上去了,大家的购买数量都会增加,估计价格有可能会上涨,上涨到什么幅度,不好判断。现在来看,因为它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一方面有信心,另外一方面还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