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收视率创出新高,离不开转播“黑科技”、新科技的支撑。比赛现场的画面如何进入千家万户?超高清信号、云转播等这些专业名词背后,会给观众和内容制作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变化?

几个数字勾勒出北京冬奥会电视转播的庞大工作量——根据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数据,本次一共雇用了约4000名员工,计划制作6000多个小时、相当于250多天的冬奥节目。和平昌冬奥会相比,节目制作量的小时数增加了7%。

比赛现场的画面是如何传送到观众这一端大大小小的屏幕上的?在接受采访前刚刚结束值班的北京冬奥会技术运行中心保障人员张大志告诉记者:“整个奥运会的转播主要是由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来负责的。他们在比赛场地拍摄采集并编辑信号。信号收录好之后再传送给各个国家的持权转播商,持权转播商再在所在国家和地区进行赛事的传播,最终使得全球各地的观众可以在电视机前收看到奥运会。”

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体感——本届北京冬奥会的电视转播“现场感”更强,眼前的画面更清晰,耳边声音的层次更丰富。这是因为本届冬奥会继续在超高清高动态范围信号和沉浸式音频信号上加大了投入。

作为合作伙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本届冬奥会期间首次实现全程4K制作播出,并在开幕式提供了8K超高清公共信号。

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克萨科斯说:“我们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非常高兴,非常满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层面,特别是8K的运用,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未来的制播方式。我们也非常高兴能够与他们合作。另外也请允许我说,在北京的赛事当中,4000名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的员工中,有35%是来自中国的,这恰恰说明中国在转播技术方面的成熟。”

“云上奥运”也是本届冬奥会转播技术“黑科技”应用的一个代名词,这离不开中国企业的技术支撑。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此前表示,北京冬奥会核心信息系统已经实现100%运行在阿里云上。

张大志解释,相比传统的卫星转播,“云上转播”的成本更低,也更加灵活。在过去,奥运会在不同国家举办,组织者需要搭建转播中心、电视台的报道设备也需要远程运输过去。但在“云上转播”的背景下,奥运转播的一些IT基础设施、转播硬件等都可以放在云端。

与此同时,一些全新的视觉效果也可以通过云端来实现。例如,在冰壶比赛中,高速滑动的冰壶突然定格,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回放,这种特效借用电影大片里的说法被称为“子弹时间”。

张大志说:“这个特效实际上来源于比赛现场环绕的摄像机位。多个摄像机位可以实时从多个不同角度捕捉到运动轨迹,捕捉下来之后,我们把这些数据利用云端的计算能力进行一个高速的重构,这样就能形成360度旋转回看的视觉效果,并且能快速地生成出来。”

编辑:任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