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4日消息(记者唐婧)经济之声专题策划《过年新“食”尚 吃喝不浪费》,本期推出:《临期食品成为新宠 要“反浪费”更要“守安全”》。

 

“临期食品”正在成为很多消费者的“新宠”。今年春节期间,“90后”吴艺的零食柜,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临期食品。她说,选择临期食品是一种不错的节俭生活方式,能为自己省下不少钱。

“我之前购买零食的预算大概是500元一个月,但现在因为知道了临期食品的一些网站,这部分的开销就会减少,大概我一个月会花200元左右。”吴艺说。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这不仅体现出消费者消费心态的变化,也侧面反映了全社会“反浪费”风潮的兴起。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优化食品标识制度,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识“最佳食用日期”和“保质日期”,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

临期食品分类打折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食品浪费,也减少了消费支出,切中了部分商家和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因此,很多玩家快速进场,线下临期食品商店遍地开花,相关垂直电商平台更是融资不断,市场热情被“点燃”。一位做临期食品的电商经营者告诉记者,随着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他的生意正在蒸蒸日上,“我们已经超过了1.1个亿的用户,淘宝才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有六七十万的粉丝了。”

尽管临期食品受到热捧,不过很多消费者也有疑问,临期食品的货源是哪里?一家临期商品集合店的负责人介绍,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二是电商平台的退换货,三是经销商手里真正进入临期的商品。临期食品之所以价格低廉,是因为经销商在拿货的时候也享受着折扣价。“首先我们自己进货就会很便宜,然后以非常低的毛利再卖给消费者。”

在临期食品日益火爆的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味”的迹象。在供给端,一些商家把不知名食品以临期食品名义销售,更有商家虚标原价,甚至篡改生产日期,用过期食品冒充临期食品。北京嘉恒律师事务所主任卢宾说,“临期”和“过期”仅一线之隔,跨过这道线,消费者的安全就会受到侵害,对于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新兴市场,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

卢宾表示:“国家层面并没有对临期食品有较为细化的法律规定,应当进一步完善细则,规范企业的促销活动。不仅能够避免浪费,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在需求端,也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比如,有的消费者要么不仔细分辨临期食品,要么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要么贪图价格便宜大量采购,结果不仅上当受骗或者花冤枉钱,还造成了食品浪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建议,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要“反浪费”,更要“守安全”。

范志红说:“首先,你买的数量跟你的使用能力和速度一定要成比例,一次不要买太多,避免造成新的浪费。第二就是你买回来之后,一定要尽快消费掉。第三,在你打开来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品的状态。如果你买来以后,怕出现一些提前过期或者过期之前吃不完的情况,可以用低温的方法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有的食品还有几天要过期了,可以先把它放在冷冻室里,在冷冻室里可能冻一个月都没事。”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