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4日消息(记者唐婧)去年春播以来,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处于历史高位,个别地区出现供应偏紧的现象。在吉林省前郭县查干湖镇外七村,村民张家明告诉记者,农资价格的上涨让他们的种粮成本提高不少,甚至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张家明说:“我们去年同期尿素价格大约在105元,今年达到150元-155元,基本上价格都得差50元。”

就在种粮农民为种地成本忧心忡忡时,国家迅速打出政策“组合拳”,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2021年6月,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200亿元,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说,补贴的发放,弥补了去年以来农资成本上涨带来的增支影响。未来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首先应该用好各项助农补贴。曾衍德说:“稳定提升经营性收入。落实好稻谷小麦主体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之外,还有稻谷补贴等政策。拓展转型收入。当前要尽快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要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如果说助农补贴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助推器”,农业保险就是保障农民稳产增收的“保护伞”。同样是在2021年6月,财政部联合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决定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说,政策的提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民持续增收。庹国柱表示:“完全成本保险就是不仅保直接物化成本,而且还要保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使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特别是保险金额大大提升。因为农民还遭受到市场风险,也就是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如果能够提供收入保险,农民的收入稳定就得到了保障。”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的基础,传统的种养业“靠天吃饭”,面对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肖冰是山东省邹城市小元村的村民,几年前,他通过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拿到贷款,拥有了三个属于自己的大棚,不过,对于缺乏资金的肖冰来说,还款成了一个大问题。针对像肖冰这样还款有压力的农户,农担公司和银行出台了一项政策,那就是按揭还款。肖冰说:“我手里有技术,就是没有资金。农担可以给我解决70%的尾款,分5年付清。我每年产生收益之后,就可以去还贷款需要付的那些钱。”

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春光介绍,目前,担保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96%的县级区域,累计为超过200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超过6500多亿元的担保贷款。杨春光表示,下一步全国农担体系将继续坚守政策定位,深化“政银担”合作,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整合各类涉农数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要增加粮食产量,稳住农民收益,科技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智慧农业”大显身手,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在田间地头广泛普及和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模式。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增加粮食产量,根本的出路是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唐仁健表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农业的科技,要自立自强,下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