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10月以来,私募基金市场信心逐渐回暖,私募产品的收益率以及私募基金的仓位都比较乐观。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一些产业巨头纷纷尝试“跨界”布局私募行业。

 

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第四季度以来纳入监测的10511只主观股票多头私募产品,10月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4.64%。其中取得盈利的产品比例,高达74.11%。此外,私募对A股市场的乐观情绪在逐渐提升,这主要体现在股票仓位上。截至11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81%,其中,仓位在五成及以上的私募基金占比为96.25%,与10月底基本持平,仓位在八成以上(不含满仓)区间的私募占比则为50%,相比10月大幅提高4.9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临近年末,私募行业的信心有所回暖主要是经济预期出现好转,以及部分基金为追求年末排名主动调仓的结果。

赵锡军介绍,“跟经济总体的一个走势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是有联系的,当然跟私募这些管理机构新的一些选择也有关系。如果说这些投资机构能够获得一些机会,也会获得比较客观的盈利。实际上市场轮动的背后是宏观经济的一些新的变化,导致了市场基本面的一些变化,然后会带来相关的行业产业以及上市公司的变化。”

今年以来,在私募基金规模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下,产业巨头设立产业基金已经形成一股热潮。11月29日,由刘强东等人共同持股的产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除了京东,今年以来包括娃哈哈、农夫山泉、小米、百度等在内的产业巨头,都在私募领域有所布局。

产业巨头为何纷纷尝试“跨界”布局私募行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分析,第一个方面就是为了资本的增值,利用好企业的现金流,这一类的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现金流非常充沛,可以通过私募的方式来实现对外投资,利用好现金流。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并购,他们都存在着多元化的需求,通过私募的方式可以参股投资,也可以在适当的实际投增加投资并形成并购。即便不是投资,通过灵活的私募投资形成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丰富外部产业协同关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盘和林认为,用私募手段融资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资本市场中的规则对私募投资要进行适当性监管,比传统企业的监管更加严格。

“另外,还同时要求私募保持信息透明。还有私募投资的能力对传统产业来说,人才储备也是一个挑战。一个是产业,一个是资本,包括理念,我觉得可能都会对这一类的产业巨头有一定的挑战,总体说来这个是一个积极的合理的做法。”盘和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