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4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职住平衡”。专题策划《这座新城不一般》,24日推出:“职住平衡”——“小确幸”何时来到寻常百姓家?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

 

职住平衡助力打造宜居城市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建立更好的职住关系,把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调整到1:2,到2035年基本实现职住平衡。我们知道,职住平衡就是职工的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体保持平衡,也就是说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那么,北京城市副中心把职住平衡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杨宏山:这个职住平衡的新指标,折射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致力于提升宜居水平,同时也要未雨绸缪,更好地解决过去大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城市病”的现象。过去有过一些相关的教训,就是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产业用地包括工业用地上优先考虑,但是住房用地、居住用地被挤压。当供给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住房本身的宜居性降低,第二方面价格也会高涨。所以,北京市作出这样的调整,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建设成为宜居城市的一个标杆。

增加居住用地的同时,提高产业层次,发展高端制造业

记者:在这份规划当中提出,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比例要调整到1:2。据我了解,目前这个比例应该是1:1.3左右。要调整到1:2,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杨宏山:就意味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下一步要容纳更多居民到这里来居住,我们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给。居住用地的增加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用地的发展中,更多的是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拥有更多土地供给,能够让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新城的人口承载量得到更显著的扩展。它还要产生一个作用,让更多人不仅能在这里就业,而且能住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在这方面用地的指标这次调整非常显著。

实现职住平衡,供给需求双推进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吸纳中心城区40万-50万人的新增居住人口,同时还要保障现有的80万人的居住和生活,处理好职住关系是关键问题。北京城市副中心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职住平衡?

杨宏山:一方面供给侧要改进,第二方面需求侧也要变化。供给侧的改革一方面就是副中心要吸纳这么多人,我们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怎么样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要改进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要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性和配套性。供给侧改革也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给,这样会遏制投资炒房等相关行为,控制住房成本过快增长,使得区域内供给和需求之间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让更多人在副中心就业的同时能够在这里买房。另一方面,在需求侧也要推动相应的改革,通过提供政策上的引导性支持,让一些居民愿意面向副中心,有新的个人和家庭发展机会。

加大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和保障是实现职住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提出,进一步加大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和保障,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制定精准的政策保障措施。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实现职住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

杨宏山:应该可以这么说。我们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各个收入层次的居民的共同支持,即使是一个现代的科技创新城市,也不可能所有人员都是科研人员,因为科研人员从事一线科研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从市场中获得不可缺少的一些需求,比如家政服务需求,而家政服务、生活服务业也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所以在副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完全都是高大上,完全市场化的满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很重要的支撑力量,但是这些人员可能他的收入水平会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有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共有产权住房,这些政策性住房的支持使得中等偏下,包括低收入的群体,他们在这里找到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能住下来。这才是真正的职住平衡。

实现职住平衡,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

记者:关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教育、医疗。要实现职住平衡,这些方面是不是也要有一些举措?

杨宏山:交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知道,副中心的发展其中一个内容是要疏解主城区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吸纳人,首先得保证自身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优势教育资源,尤其是中小学,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吸引家庭到某一个区域居住的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另外,医疗资源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口,在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上,具有更强的需求。当然,交通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所以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副中心要加大力量,不仅要配套基础设施,而且要配套优质公共服务设施。

职住平衡有助于副中心疏解中心城区人员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城市副中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员。实现职住平衡,对于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员有什么帮助?

杨宏山:今天在副中心就业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是在主城区生活的。尤其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迁到副中心的很多机关的人员,实际上家庭都在主城区,是职住分离的。第一步应该让有在副中心生活居住意愿的人有更多条件和机会,能在副中心工作,这样也减少了交通通勤的压力,这本身也是建设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新增人口的问题。副中心的规划,未来是几百万人口,不仅仅是疏解中心城区的40万-50万人。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在副中心工作的北京市的机关干部和相关事业单位有几万人,如果让这几万人化解职住分离,背后就要乘2、乘3,因为一个家庭一般有2-3个成员,甚至有的还有更多的成员,这样一个效应还是很显著的,核心是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有就业的机会,能住下来。

副中心“房住不炒”并不是不提供商品房

记者:规划还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搞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保持整个副中心房价的平稳、合理、可控。有人说,副中心不发展房地产,怎么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员?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杨宏山:这个政策定位肯定是对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防止投资客过度炒房。但是对于房地产开发本身,按我的理解,副中心可能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知道国家不主张炒房,但是还有一个基本原则要注意,我们将推动住房的市场化、商品化和货币化,这个是在推进的。所以说副中心现在有大量的投入在改进公共服务领域,但是未来要保证副中心的财政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给副中心下一步的发展找到一种优质公共服务的收费模式,来保证既能提供很好的公共服务,并且财政能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来讲,并没有让副中心不提供商品房,副中心的商品房仍然是它重要的住房供给机制之一。但是,和其他地方的区别在于,副中心在保障性住房上,所占的比重会比其他一些地区有所增加,从而保证社会中的各个收入群体都能在副中心居住,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