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胡波)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补短板 上水平——我们身边的生活性服务业》,本期推出第四篇:《亮铁拳、治乱象,撑起保护伞》。

 

网约车、快递、外卖配送、网约家政服务……近年来,生活性服务业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新体验,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是,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北京的李先生在预订酒店时发现,自己和朋友三个人同时预订酒店,平台竟然给出了3个完全不同的价格。“我和朋友去一个旅游城市。那个地方是我经常去的,我通过相关订票系统平台来订,会比朋友贵五六十块钱。”

湖南长沙的徐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订机票的时候第一次是600多,第二次刷新是800多,我就拿朋友的手机看,他也是600多。”

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在线订票或打车平台针对消费者进行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隐私数据被滥用,非法售卖……这些行为都暴露出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吴景明认为,这类行为不仅侵犯了中小企业、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吴景明表示:“个人信息在网络经济时代,它关系到经营者的利润实现,关系它的生存发展,同时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它不但给经营者带来很多利益,而且也会在损害消费者个人权益上出现新的问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从严治理滥用垄断地位、价格歧视、贩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

吴景明说,这份意见的及时出台,对促进营商环境改善,肯定会发挥积极作用。在他看来,补短板,首先是要加强执法。“一些短板主要还是在执法的力度上不够严格,加强执法,使法律规范能在规范市场经营上发挥积极作用。”

互联网法律专家、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认为,意见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且贴近基层。他建议对于不同的市场主体应该分类施策,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和措施。胡钢说:“比如我们常常提的所谓包容审慎,包容审慎政策更应该指向那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初期阶段或者是萌芽阶段,可以让它先飞一段走一段有待观察,但同时也兜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条底线,使企业不逾越红线,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归管。”

近年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先办卡,后消费”的预付费模式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预付费消费也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接受和使用。看似你情我愿、互利共赢的预付费模式,却因为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不少利欲熏心的商家,把预付费模式变成了圈钱套路,骗钱跑路现象频发。尤其是去年以来,国内多家知名健身房、培训和早教机构频频跑路。对此,意见中专门提到,将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从严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预付消费“跑路坑民”、虚假广告宣传、非法集资等案件。

胡钢认为,除了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还可以采取收取质量保证金或者是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把商家预收的资金托管到第三方的银行托管账户上,提供多少服务,就划多少钱等方式,解决预付费的问题。胡钢表示:“把相关的预付款项全部打入指定的账户,而且要由政府机关还有银行等多方进行共同归管,你完成一部分的相关服务,那么这部分服务的费用才拨给你的账户上,这样使消费者的本金安全至少能够得到保障。”

此外,吴景明建议,要让不良商家跑路后没出路,除了加强对预付费资金监管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不良商家跑路的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