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刘柏煊)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3月11日表决《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即预算报告。预算报告也被称为“国家账本”。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如何确保花出实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为你一一梳理今年“国家账本”的看点与关键点。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万亿元,增长8.1%。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67万亿元,收入总量为21.4万亿元。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赤字整体规模为3.57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财政部部长刘昆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解读,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更可持续”,这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上有所反映。

刘昆说:“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总额3.57万亿元,增加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了1.5万亿元。”

在财政支出一端,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万亿元,增长1.8%。具体往哪里花?预算报告也划出了重点——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安排1770亿元,增长4.3%;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1561亿元,增加100亿元......

今年的财政支出有哪些“不变”与“变”?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解读:“在‘不变’的方面,比如我们继续强调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等,与此同时,压减中央本级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运行困难。在‘变’的方面,体现出的一个明显导向是投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乡村振兴等。从供给端来看,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创造高端供给。从需求端来看,乡村振兴搞好了,农民就业稳了,消费能力也就上来了。所以,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来看,都指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今年财政支出的整体特点表现为,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过“稳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

除了投向领域,社会和市场还关心,如何确保宝贵的财政资金花出实效?今年的预算报告释放了明确的“绩效管理”信号。

罗志恒认为,绩效导向也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突出“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我们要统筹财力,避免‘资金不足’和‘资金剩余’同时存在;其次,我们要优化支出结构,把这个钱用到能产生效果的领域中去;再次,我们要确保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出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