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6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针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副代表李鑫近日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的专访。

  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框架的现代化
  总台央广记者:中国已明确,202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IMF在近期出炉的报告中强调,要“提高政策支持的有效性”。那么在现有政策空间下,如何花更少的钱来办更多的事?
  IMF李鑫: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可以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的现代化,提高利率传导的有效性。我们看到,中国央行已经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框架进行了改革,目的是使银行贷款利率能够更灵敏地对政策利率变化作出反应。同时,我们认为,其他改革措施比如逐步取消存款和普惠贷款的利率指导等,也将加强定价机制的市场化。
  在财政政策方面,建立一个全面的中期宏观财政框架可以进一步改善财政政策传导。这一框架可以帮助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巩固市场对公共财政的信心。同时,提高财政行动的透明度也非常重要,这将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率。另外,加强政府间协调框架可以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各省之间的财政风险分担。
  最后,数字技术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政策力量向脆弱家庭和企业的传导。我们看到,中国在之前通过金融科技平台发放了消费券,还开通了在线申请失业救济金服务,这些举措显示了数字技术在促进消费和社会援助方面的巨大潜力。数字技术还可以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在利用数字技术金融平台为支持性政策赋能的同时,加强监管框架可以帮助应对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以及数据治理方面的挑战。
  支持中国向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增长转型
  总台央广记者:关于政策走向,我们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都释放了一些新信号。从你们的角度出发,你们捕捉到哪些亮点?
  IMF李鑫:我们注意到,在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着重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对此,我的观察是,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看都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供给(生产)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均收入正处于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先是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但在最近十几年来,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因此,不断提高生产率水平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还注意到,五中全会对“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做出部署。我们认为,“双循环”是中国对高质量增长的追求和承诺。如果看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大家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支持中国向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增长转型,这与“双循环”的内涵是一致的。
  那么,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向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增长转型呢?
  在短期内,要避免过早地退出宏观经济政策支持,确保财政支持的重点从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智能基础设施和绿色投资,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好地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家庭。
  在中长期,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会帮助经济再平衡,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双循环”。我们注意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措施,包括改善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改善老年人护理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双循环”的应有之义。继续沿着这些方向推动进一步改革,将有助于稳定国内增长,减少外部失衡,建设一个更具韧性、绿色和包容性的经济。
  帮助低收入国家抗击疫情将加速全球经济复苏
  总台央广记者:无论是自身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还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国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扮演哪些角色?
  IMF李鑫:我们看到,在国际社会中,中国正在和其他国家一同努力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在全球合作抗疫方面,中国已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参加了二十国集团(G20)主导的缓债倡议和债务处理共同框架。这些对帮助低收入国家抗击疫情、进而加速全球经济复苏都非常重要。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们注意到,中国最近提出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最后一点,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中,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和贸易伙伴一起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稳定、透明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一个运转良好的多边国际贸易体系将使中国和全球经济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