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6日消息(记者覃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相关热点问题,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林炳亮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看,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传播能力大幅超过SARS,但病死率并不是很高,大众不必恐慌;由于疫情复杂,拐点何时出现目前很难预测;而家庭聚集发病案例的上升,提示我们需要不断改善防控策略。

  记者: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此次疫情感染病例已大幅超过SARS且在持续增长,截至2日24时中国内地死亡病例也超过SARS,您分析这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后续疫情防控工作?

  林炳亮:是的,这次疫情发展的速度和传播能力要大幅超过SARS,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几个:

  1)初期流行的时候,对这个新的疾病认识不足,忽略了人可以传人的途径,导致疫情扩散;

  2)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存在潜伏期感染(具有传播能力)和无(轻)症状感染患者,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容易漏诊,如何找出这些传染源是防控疾病最大的挑战;

  3)在传播途径方面,原来仅仅关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我认为消化道传播是存在的,空气传播(气溶胶)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4)作为一种新的疾病,人群普遍对它没有免疫力,导致病毒“所向披靡”。

  分析疫情发现,虽然患病人数多,死亡人数也超过SARS,但是仔细分析数据发现,也不是那么可怕。截止到2020年2月3日24时,目前全国确诊病例的病死率是2.1%,死亡患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累计414例,占全国的97%,湖北省的病死率是3.1%,武汉市4.90%,而湖北省外(不包括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仅0.16%,而当年SARS的病死率接近10%,MERS是30%。说明这个疾病的病死率并不是很高,大众不必恐慌。

  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感染的病死率还可能更低。随着我们对这个疾病认识的深入,我认为在推动疫情防控方面要做好几件事情:

  1)对有流行病学史患者进行核酸筛查,尽可能找出传染源,并给予隔离治疗;

  2)尽快找到抗病毒药物,把患者的病毒量降下来,把传播能力控制下来;

  3)根据传播途径给予干预和保护。目前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消毒;基于可能存在消化道传播,粪便的处理、下水道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4)保护易感人群,加快疫苗的研发进度,做好个人防护,增加自身免疫功能抵御疾病。

  记者:最近发现此次疫情有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这方面研究进展如何?一旦确认,将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挑战?医卫领域和社会大众应如何应对?

  林炳亮:基于粪便的肛门拭子检查已经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粪口传播途径的存在值得注意。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看能否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相信很快会有结果。实际上SARS也是存在消化道传播的,所以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这个途径传播一点也不奇怪。认识它,自然是好事,对于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专门的指引来防控,在医疗单位,须严格按照消化道传染病进行消毒、隔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厕前后规范洗手,盖好马桶盖再冲水,小区检查下水道是否畅通,做到这些就会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最新进展怎么样?之前有专家称元宵节左右疫情会出现“拐点”,请问您对此怎么看?您对疫情“拐点”的预期是怎样的?

  林炳亮:短期内能够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只能是老药新用,更多则要借鉴与新型冠状病毒同门的SARS、MERS的既往药物研究。药物的筛查和开发主要是针对抗病毒效应和阻断病毒侵入呼吸道(该病毒主要通过支气管上皮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CE2受体侵入)两方面。

  还有就是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发。目前已经有几个可能有前景的药物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瑞德西韦(Remdesivir)等,相信很快会有初步的结果。

  在疫苗方面,前不久,新型冠状病毒株已经分离出来,这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可能,但是疫苗从研发到最终应用于人群一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希望越快越好。

  至于疫情拐点的问题,由于疫情的复杂性,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为了防止疫情从武汉、湖北向周边地区蔓延,国家采取了非常措施,包括“封锁疫区”“联防联控”等,整个疫情的防控效果应该慢慢会体现出来。但是,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家庭聚集发病案例在上升,这提示我们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防控策略。建议有流行病学史的人,常规检测核酸,一旦呈现阳性,尽可能住院隔离或者开辟地方进行隔离。还有一点,随着长假的结束,人员流动,户外活动会大大增加,对防控带来多大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记者:有人说,和非典SARS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为“狡猾”,您同意这种说法吗?可否科普一下,这种新病毒究竟“狡猾”在哪?

  林炳亮:狡猾、诡异,很多人都这么说,我也曾经说过。但是我觉得主要还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够,譬如潜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无症状患者也有感染性。作为一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些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持续排毒时间较长,我觉得这都是其诡异之处。希望通过对它的认识,慢慢揭开它诡异的面纱。

  记者:按照以往的经验,对这类病毒,是疫苗的预防作用更明显,还是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

  林炳亮:疫苗解决的是保护易感人群、群体防护的问题,药物仅仅是针对患者,是个体。现阶段来讲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以尽早找到有效治疗药物很重要。从长远来讲,应该以疫苗为主,这对疫情控制或发生意义重大,但是从研发到应用可能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

  记者:现在门把手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了,市民平时出入小区单元楼,拉门把手、按电梯键时有没有好的方法。另外,门把手上有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防范?

  林炳亮:生活场景中,民众接触机会越多的地方,其风险越大,譬如门把手、电梯按键、卫生间,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或把手等。如何防范感染,我觉得有几点要注意的:

  1)公共设施,包括电梯、交通工具等,要定期进行物品的表面消毒,可以用75%的酒精擦试。除此以外,还要做好空气消毒,可以用含氯的喷雾剂。

  2)建议小区管理人员在电梯每个楼层放有干纸巾、免洗洗手液,接触按键前后洗手,用干纸巾触按电梯间,门把手也一样。反正记得手不要直接接触到就好,万一接触到了也不要恐慌。第一,存在病毒的可能性很少;第二,手碰到了,不要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第三,记得马上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