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带来5个变化:一是“负利率”和“0利率”时代;二是美国资本市场四次熔断与“黑色”的两星期;三是财政宽松——估计超过全球GDP的7%的刺激规模;四是除中国外的全球经济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五是负石油期货价格,让人们怀疑起教科书。
  我们不应该立足于解决眼前、本轮、本国挑战,或是应对来自某一国的挑战,而应该思考以什么样的框架来应对广谱金融风险危机。笔者认为,有五点值得关注: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作者供图 央广网发)
  一是危机发生的广谱的诱发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除了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网络金融之外,军事冲突、自然灾害,流行疾病都可以成为金融危机的引发因素,这些因素本身都超出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在金融业务大规模线上运营的环境下,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金融危机有可能产生在网络。
  二是从依次传递到全面瞬间爆发的危机发展。我们传统的认知是,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如果金融出现系统性问题,引发金融危机,可能引致经济危机,甚至引发社会危机。研究证明,引发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次的危机出现以后,传递链条短、平、快,直接导致全球社会经济运行停摆,并且形成深远影响。
  三是对于危机认识上,从(0,1)到(1,N)的连续思维。金融危机历史很久远,研究也一直伴随着危机在进行。金融危机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安全面前世界都缺少必胜的把握,几乎所有的现代国家都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全球发生过超过200次的金融危机。我们对金融危机的分级研究、金融中心和边缘地带的受冲击机制和程度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四是从事前预测到全过程监测的危机应对。金融危机事前难以预测、过程不好控制、事后可以有所作为。我们现在的研究都集中在事前的预测预警,事中控制后果两个方面,对于事后的研究非常少。但是事前的预测和地震预测一样难,预紧只是为逃生争取时间。事中的控制由于对机制影响的了解不深,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现在来看,研究经济体和金融市场的韧性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是在危机治理方面,从应对问题到改善治理。全过程监测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规则体系,新的话语体系,新的技术体系以解决金融领域的全球治理赤字。在传承、创新、反思现有的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贡献中国治理智慧和方案。
  总之,全球性金融风险危机的引发要素已经广谱化,生成机制快速化,我们要扩展研究的范畴和时间广度,实现新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以此避免开出单一的药方应对广谱而且多元的“疫情”,避免以贫乏的理论容纳丰富现实的困境,不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只有全球携手汇聚实践智慧、提升理论格局、改进全球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