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5消息(记者 梁爽)昨天(4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全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北京位列第一,深圳先行示范,东南沿海城市加速崛起。

  此次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依次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苏州、武汉、西安、珠海、长沙、常州、成都、无锡、天津、青岛、合肥、东莞、济南、厦门。


中国289个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总指数TOP20城市

  从排名看,南北城市差异明显。前十中,北方城市仅有北京和西安,天津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降幅最大,排名跌出前十。东南沿海城市加速崛起,广州、杭州等城近年来大力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提升最为突出,创新环境全国居首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略有下降城市群发展悬殊,长三角初步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36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总指数得分及排名36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总指数得分及排名

  城市“马太”效应凸显

  报告指出,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看,我国存在显著的“创新马赛克”特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于北京中关村、深圳和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创新马赛克”区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环境相对优异、科技成果转化快,国际竞争力强,进一步吸引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导致城市间科技创新发展差异扩大,强者更强,“马太效应”凸显。

  报告称未来仍需进一步引导这些创新集聚区加强对周边区域的技术溢出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不过,许多创新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要素驱动型,过于依赖政府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及国外高技术,所以未来应特别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练就自己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杀手锏”

  严防摊大饼式城市发展,需建紧凑型城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继续任由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发展既会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也不利于享用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外部经济。报告研究显示,地级以上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亦应注重提升城市经济密度,建设紧凑型城市。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紧凑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经济集聚伴随的创新要素集聚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介绍到,课题组主要从人均GDP和地均GDP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密度和紧凑度。随着人均GDP和地均GDP的增加,相应区间范围内的城市创新发展指数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在人均GDP大于7万元、地均GDP大于5000万元/平方公里时,该区间范围的城市创新发展指数平均值最高(0.3638),包括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42个城市。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制约城市发展

  研究发现,部分区域中心城市虽科研能力较突出,但缺乏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城市的基础研究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代表城市包括沈阳、长春、兰州、太原等。

  与之相比,东莞、中山、佛山等一些东南沿海城市虽缺乏创新资源,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提升迅速。

  另外,治理能力薄弱成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重要瓶颈。报告指出,创新发展水平越低的城市,其创新环境和创新服务也处于较低水平。

  创新型国家须有更多“大城”

  报告指出,289个城市中,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共27个、100-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65个、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05个、5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92个。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城市规模等级的城市,城市规模与科技创新发展之间都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城市人口规模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显现。

  报告称,从促进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中国现有地级城市规模仍然普遍偏小,重点发展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有利于享受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提升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