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王冠红人馆》财经报告:见贤思齐锻造中国工匠该向德国学什么?

2017-03-15 14:25:00来源:央广网

  310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一月进出口数据,贸易顺差再创新高,达到二战后最高水平,为什么德国的产品能够走遍世界?难道德国人真是天生的“工匠”么?锻造中国工匠该向德国学习什么?央广《王冠红人馆》财经报告为您深度解析德国如何成为制造强国。

  一、解析——德国贸易顺差创记录竞争力在于:工匠精神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3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德国今年一月出口总额989亿欧元,进口货物总额840亿欧元。今年1月出口额与去年1月同比增长11.8%,进口额同比增长11.7%。今年1月的出口额与去年12月相比,环比增长2.7%,进口额环比增长3%

  其中,今年一月德国出口欧盟国家(含欧元区国家和非欧元区国家)的货物总量为588亿欧元,进口为539亿欧元。与去年一月相比,对欧盟国家的出口额增长(同比,下同)8%,进口额增长了11.3%。同月,德国对非欧盟成员国出口额为401亿欧元,进口额为301亿欧元;出口额增长了17.7%,进口额则增长了12.4%

  2016年德国贸易顺差高达2529亿美元(约折合2688亿美元),占其GDP10%

  这些漂亮的数据说白了,就是德国不论是欧盟还是非欧盟,在全球都是贸易顺差,而且创造了惊人的历史记录。为什么全球都爱买?德国商品的竞争力在哪儿?

  ·解码:德国旺盛的出口基础

  显然,欧元的持续贬值环境,有利于德国商品的出口,大家都来买买买。

  前段时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对德国巨大的顺差很生气,公开指责德国大量向美国出口汽车,而美国厂商的汽车进入德国市场却受到限制,并且威胁将对德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征收35%的高额关税,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负责人纳瓦罗(Peter Navarro)还公开指责德国操纵并且利用欧元低汇率。好气哦,美国去年的贸易逆差超过45%来自德国。

  美元这几年一直持续走强,而欧元却整体呈现出贬值和宽松的局面,从而导致欧元计价和实际价格有所压低。但是欧元作为一个地区的货币,并不是德国自己的货币,很难说德国在操纵欧元,德国显然很受益于欧元贬值,但是德国的也不会主动地调整其货币政策。

  但是,讲道理,欧元贬值对欧元区所有国家的出口都是有利的,为何偏偏德国一枝独秀?

  打铁还需自身硬。德国制造业发达,产品质量名扬天下,这是德国出口旺盛的更主要的原因。我们对德国人、德国产品的印象就是严谨,这已经深深地刻在德国制造的铭牌上了。早在德国还使用马克的时候,它的产品质量就已经名扬天下,形成了良好的质量口碑。即便是最近曝出的非常恶劣的大众尾气数据造假事件,也没有影响大家对德国产品的整体的信任,出口依然强劲增长,可以说,这是基于德国多年以来的产品质量和信誉的积累。

  此外,还得益于德国产品的适销对路,对于用户的把握十分精准。比如说前段时间,丰田在美国出事了之后,德国车在美国是销量最多的,销量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二、深耕——德国工匠精神的土壤

  ·梳理:德国工匠的前世今生

  十世纪末建立的条顿骑士团可以说是德国严谨性格的起源。条顿骑士团的德文全称是“Orden der Brüder vomDeutschenHaus St. Mariens in Jerusalem”(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圣玛丽医院骑士团),最早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建立起的行善的医护组织,1198年以圣殿骑士团为样板,改造为军事修会,以严谨和牺牲精神著称,有严格的纪律和分工。可以说这应该算是德国严谨性格的祖宗辈。

  1685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宣布新教非法,这导致了国内胡格诺教派新教徒的大量逃亡。在那之后的大约几十年间,二十五万教徒疯狂逃亡。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手艺精湛的手工业者和纺织业者,他们纷纷跑到了周边的英格兰、荷兰等国家,甚至有远到美洲的。跑到瑞士的那些人成为了钟表业的基础,而德国是新教的发源地,因此大量的手工业者跑到了德国,这实际上成为了德国手工业的基础,也就是工匠的基础。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德国也不是一个以工匠文明著称的国家,相反,“德国制造”曾经是山寨货的代称。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废待兴,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标志……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一顶“厚颜无耻”的帽子。

  18878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

  但是,也可是说在这一时期,原本是内陆农业国的德国依靠此前在普鲁士王国时期积攒的手工业和低价山寨货有了一定的工业实力,也给二战后德国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拿享誉全球的宝马汽车举例来说,宝马的前身是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飞机工厂。而宝马的创始人吉斯坦·奥托,是四冲程内燃机的发明家,有钱,有技术。但在二战德国战败以后国际法律裁定宝马工厂不能再造带有战争武器属性的飞机。那咱就造车吧。

  但是当时奔驰汽车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开始向着艺术和技术领域拓展。宝马作为后来者决定要做纯粹的汽车,用最好的地盘调校,直列发动机,将原本用于飞机的四冲程内燃机经过改造用到了宝马车上。

  直到今天您买最经典的宝马汽车,宝马3系车都是直列四缸发动机。可以说从二战之后到现在,它的核心技术还在保留、延续、更新,德国制造强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这种领先的产品技术。

  ·德国工业牛在哪儿?

  二战后,德国的城市变为废墟,柏林的瓦砾都清理了20年,而且又在美俄冷战的大前线,这样的德国工业如何能够快速腾飞和崛起,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大国?

  首先,德国工业设计的发达。这一点我们看看德国汽车业就懂了。汽车是工业设计集大成的产品,无论是多么先进和科学的理念,都可以在汽车设计上体现出来。

  其次,德国工业的流程化。他们不相信人,人容易犯错误,特别是在工业制造工程中,德国将每一步、每一工程都切分成了细小的片段。

  再次,德国工业的自动化。既然不相信人,就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做的高度重复的工作,也就是自动化。

  此外,还有工具思维德国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们对于工具的细分和使用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一切都可以标准化、科学化,而不是依靠经验。并且德国从孩子的玩具,家里的家居,到房子的修理,都有全部的工具,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工具箱,从小孩子就开始培养动手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败给拿破仑后普鲁士邦的励精图治。时任普鲁士教育厅长的洪堡与朝野上下的共识者一同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封建的等级传统,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了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后,双轨制诞生了。

  双轨之一是与大学衔接的文科中学,之二是训练平民子弟的国民学校和职业学校。德国的小学为4年,从初高中就开始分流,一些孩子去文理中学,而更多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大学阶段也是同样。留意过欧洲留学的人都能发现他们的大学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偏重于实用技术,研究型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应用能力。两者没有孰优孰劣,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德国人占六成左右。

  尽管学生很早就面临人生选择,但这并不是一次选择就决定了终身。学生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成为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期间的转换没有任何障碍。

  “双轨制”将德国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保证学生有机会进行一线生产实践。三分之二的德国年轻人通过23年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后,进入制造业。他们熟练掌握维修、组装、操作等制造业必备技能,成为奠定“德国制造”这一品牌的基础。

  三、启示——见贤思齐中国制造如何进入质量时代

  2017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为何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因为伟大时代正在缔造伟大舞台,民族复兴迫切呼唤大国工匠。从“中国制造2025”,到G20杭州峰会提出《二十国集团促进高质量学徒制提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涉及科技创新、各类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民生福祉、人力资本投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靠工匠精神付诸实施。

  中国连续几年来都是全球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但在国际A级车展上却很难看到“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身影,我们对于工匠精神的渴望,可见一斑。

  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绝大多数都不是系统的职业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振兴实体经济恰恰需要的就是大量的熟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供给侧的错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锻造中国工匠,需要更优质的工匠土壤。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有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制造”的名号也从早年间的“低价山寨货”蜕变成为“质量精良”的国货大牌。在中国制造2025的路上,我们需要适合工匠成长的顶层设计,需要更多配套制度和激励措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四、结论

  工匠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大国工匠需要土壤。德国人也不是天生的工匠,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才让工匠精神长在了民族的骨髓中。中国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浪潮,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央广《王冠红人馆》舆情课题组 执笔 朱珊珊

编辑: 王梦妍
关键词: 德国;工匠精神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