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财经 > 财经滚动

央广网

央行一个月内连出两策 力促货币政策操作转型

2015-10-13 08:07:00 来源:新华网

  ■阎岳

  如果算上央行刚刚宣布扩围试点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内的工具就上升为了8种,较2013年之前增加了4种。而在最近的一个月内,央行就连续推出了两项措施,力促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

  9月11日,央行宣布将从当月15日起将存款准备金考核标准由每日达标改为平均达标。在宣布这项改革措施之时,央行有关负责人就明确指出,此举既可以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提供缓冲机制,增强灵活性,也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创造条件。

  这是央行官方首次明确提出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而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则一直是央行近年来的施力重点。

  10月10日,央行宣布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属于结构性的资金量调节工具,具有定向和定量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央行推出的盘活信贷存量的又一项微刺激政策。随着再贷款工具的创新与丰富、抵押品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扩展,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被缩短,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定向调控功能,减少对总量货币调控的依赖。

  央行官网显示,目前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内共包括7种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前4种是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2014年9月份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2014年4月份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由此得到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有了相应的改善。

  在这7种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大家都知道,没必要多讲。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后三种工具为近年来央行所创设,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抵押补充贷款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

  业界认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应属于抵押补充贷款范畴。抵押补充贷款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目前已经发放的抵押补充贷款主要投向为“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

  但笔者以为,简单的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归为哪一类似乎并不适宜,应该将其视作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看待。因此,算上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就拥有了8种工具。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新创设的工具与传统工具并不是替代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有倚重,传统工具侧重于货币总量调节,创设工具侧重于定向和定量调节,二者的交替融合,就会极大的丰富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且更容易引导资金的流向。

  (阎 岳 )

编辑:于琦

关键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转型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至9省市

央行宣布,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2015-10-12 15:51:00

央行节后首次逆回购 释放流动性宽松信号(图)

10月8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交易金额为1200亿元,中标利率为2.35%。同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因上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未开展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2015-10-08 16:08:00

9月外储再降430亿美元 货币政策仍存宽松空间

9月外储再降430亿美元 货币政策仍存宽松空间,央行10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51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32.6亿美元,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第五个月下降,但降幅较上月有所放缓。资本持续流出或加重国内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压力,9月6日起降准以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为18%,中小金融机构准备金率水平14.5%,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2015-10-08 13:5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