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财经滚动

艾问秦晓:体制内改革,你最想问什么?

2014-04-24 12:57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财经讯(记者 胡立善)他们站在事业的巅峰,他们拥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有着神奇的传说。今天,他们坦然面对你的好奇心。无需仰视,平等问答,你渴望了解的,你应该了解的, 最犀利和最幽默的问题会被全世界听到——艾问,为你而问。

  2014年3月,独立财经主持人、艾问iAsk工作室创始人艾诚与正和岛联手推出的《艾问》访谈第一季《中国商界领袖系列》第三期人物—秦晓。如果让你向秦晓提问,你会问什么?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 秦晓

  独立财经主持人 艾诚

  秦晓,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2001年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2007年10月,秦晓参与了在香港正式注册的博源基金会,担任理事长。

  秦晓,“文革”的亲历者,获释后远赴内蒙古插队,后又回到北京进入中南海,但却因种种因素未能赴任。此后,又先后辗转于中国国际信托、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大型国有集团。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注定了他关注的领域不止是一家企业。他十几岁时就已经思考国家前途并介入其中,加上曾经的中南海经历,都会让他把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视野。

  一、六七十年代一样的青年

  “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 ——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文革”时,秦晓的父母被打倒,秦晓也被抓。他获释之后离开了北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额尔乌登大队的边境二线牧区插队。从秦晓的自述《走出乌托邦》似乎可以窥见,不论外部世界如何动荡,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平静。即使是面对父母受到冲击,到农村插队,在很多人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流露出灰心或者忧郁。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内心是否曾有过失落感?让他记忆最深刻的经历是什么?

  二、又红又专却并未从政

  “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可能是一个和父辈不同的世界,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 ——屠格涅夫《父与子》

  1983年,秦晓进入中南海,出任当时处于权力高峰、分管人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宋任穷的秘书。在此期间,秦晓有机会在体制内从政,但因种种因素而未能赴任,而秦晓并不认为自己丧失了什么机会。回过头来看,是否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他当时的考虑是什么?

  三、百年招商的世纪之困

  秦晓的一位身份显赫的朋友对他的评价是“当代盛宣怀”,盛是招商局最早创办者之一,洋务运动重要人物。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 而鲁迅则对其评价为:“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1872年李鸿章创立招商局,历经140多年延续至今。而在2001年,招商局下属两百多家企业、投资产业杂乱分布在几十个领域,正因曾经的大肆扩张和机构臃肿而处于卖资产抵债的阶段。伴之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招商局的沉珂激化,被迫卖掉包括总部大楼在内的优质物业和友联银行偿还债务。

  当秦晓到来时,招商局有所好转但仍尚未走出财务困境。作为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的门徒,秦晓从制度经济学的梳理中找寻到了答案。经过10年的励精图治,到2010年秦晓卸任时,招商局的总资产从496亿增长到3243亿,年利润总额由12.91亿增长到217亿,这样的业绩是如何创造的?秦晓又付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他又会怎样评价自己的成绩?

  他在招商局集团和招商银行担任董事长期间的两起资产交易行为——出售平安保险与购买香港永隆银行备受争议。出售平安成为很多人攻击秦晓的理由——贱卖国有资产。如今平安已经成为规模庞大的金控集团,再次回首当年出售平安的决定,怎样看待?

  四、启蒙呼唤的家国情怀

  “人的内心会有这样一种矛盾,在生活十分坎坷的时候,他渴望安宁;可是当生活十分安宁的时候,他又渴望紧张”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2007年,秦晓与何迪在香港成立了博源基金会,着眼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领域内的中长期问题,为国内外各领域有识之士探索、研究重大课题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支援和相关支持。为何要创办博源基金会?秦晓又是如何考虑的?

  除了这些经济、金融话题外,秦晓还开启了一场中国现代性话题的讨论,此前他的企业家生涯一直比较低调,为何在职业生涯末期却一改此前低调的常态?有一种对秦晓和博源的批评声音是:一些投行为博源提供了资金,这些资金提供方希望以自己的想法影响更高层,对此怎么看待?

  五、探寻真善美与终极关怀之路

  “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熟前,是被灌满了各种谎言,他成熟的第一步,就是呕吐,把这些谎言都吐出来。”——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秦晓的个人思想经历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变化。首先是从盲目的、浪漫的理想主义转向崇尚科学精神、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第二是从把对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最高的价值和使命转向对每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追求;第三是在经济上,从相信新权威主义,通产省模式、东亚模式转向更相信有限的政府,政府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企业家的精神。思想的转变过程伴随着怎样的人生转折点?

  对于第三个转变,不论是在中南海还是早期在中信,秦晓是发展主义政府理论的信徒。他承认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始终强调的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多年以后,秦晓转而成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徒,并且试图探寻已经市场化了的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问题。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一是对私有产权的有效保护。如果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成为政府的一个战略选择,那么私人部门必然会被忽视,甚至被歧视和敌视。这个矛盾怎么解?

  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从英国、前苏联的改革经验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一般很难有中间地带。如何看待当前这个“混合所有制”的提出?

  秦晓把自己看成是“体制内的改革者”。他始终认为,中国现在的种种“问题是可以在体制内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改善和改变的”,可是很多人此抱不同看法,认为体制本身也是需要改革的对象,不可能让改革的对象来进行真正的改革。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到底如何?

  还有什么你渴望了解的,应该了解的,欢迎通过艾问提问。可以通过登录主持人“艾诚Gloria”的微博和“艾问”的微信公众帐号进行互动。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胡立善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