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财经滚动

茅于轼:我国土地浪费很大 地尽其用能提高GDP

2013-12-30 15:32  来源:法制晚报  说两句  分享到:

  法制晚报讯(记者 纪欣)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应正确理解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刻含义,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使用真正做到“地尽其用”。

  日前,在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办的“法治与公共政策——聚焦土地制度改革”论坛上,茅于轼提出,经济的三要素是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目前我国土地的浪费是很大的,如果能够改善土地的使用效率,将能大幅度提升我国GDP水平。

  好的资源配置可以创造财富,土地也是如此。要实现“地尽其用”就要做到两点,第一是明确产权,第二是有自由交换的机会。

  由于目前土地的产权不甚合理,所以没人去关心怎么把每块地用到最好。茅于轼举例说,土地的用法有很多种,在产权明晰且合理的情况下,所有者会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一个对它来讲最好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地尽其用”。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茅于轼表示,从1950年至今,我国人口数增加了1.5倍,人均粮食消费增加60%。可以算出,我国粮食生产量实际上是增加了3倍。但这个过程中,耕地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9%。可见,解决粮食问题更多应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亩产量。

  茅于轼表示,必须正确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只有通过市场这个手,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使我国的土地使用真正做到“地尽其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教授指出,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已对土地产权进行了明确。

  但这种安排从经济学的标准来看是否合理,从资源配置上看是否能实现更高的效率,还应进一步研究。他认为,未来土地改革的方向,更重要的应该是产权制度的合理化。

  延伸阅读

  农村大量房屋被空置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盛洪提出,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破坏了市场竞争和市场定价制度。

  一方面政府要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必须由政府这只手来改变土地用途。在农民的土地被地方政府征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市场交易者。地方政府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低价征收土地。这种低价又在不断诱使着地方政府违背保护耕地的初衷,去占用更多的耕地。

  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不能买卖,但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房屋被空置。这实际上是土地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再有,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政策还带来财富分配的不公平。翻阅《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可以看到,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尽管土地违法案件由13万余件降低到4万余件。但是涉案面积却由2万6千公顷增至3万9千公顷。

  文/记者 纪欣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吉媛媛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