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财经滚动

贷款去旅游有“钱途”吗?

2013-11-27 11:39  来源:南方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原标题:贷款去旅游,有“钱途”吗?

  《旅游法》实施已近两月,旅游业受到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客源减少让传统旅行社的业务备受打击。近日,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与国旅总社达成协议,推出按揭旅游服务,这项服务针对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的旅游产品。据悉,这并非是银行和旅行社首次跨界合作,在此之前,兴业银行已经和凯撒旅游、众信旅游及中青旅(600138,股吧)等旅游企业签订协议。据兴业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16日推出“旅游贷款”业务截至昨日,该行“旅游贷款”国内申请者达到16万人,审批金额达到126亿元,旅游贷款发放的客户数达到6.6万人,放款超过80亿元。“旅游贷款”业务的设计、推广,能使旅行社应对市场低迷现状吗?这些数据的背后,按揭旅游的发展真实现状到底如何?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思敏

  资深旅游策划专家 劳毅波

  游客 程笛

  游客 付书庭

  本期主持人

  南方日报记者 向 杰

  实习生 严春灏

  “花明天的钱”需消费观念更新

  主持人:“按揭旅游”不是新鲜的事,几年前就有银行业跟旅行社合作推广相关业务,你怎么看待这种旅游方式?它能走进大众生活吗?你自己能否接受这种“花明天的钱”去旅游的方式?

  程笛:我不大能接受按揭旅游的方式,虽然按揭旅游确实是能够缓解旅游者暂时的经济困难,满足了短暂享受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按揭而带来的后期还款负担加上前期交的手续费,从长远来看,其实是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去旅游,这样的消费方式会让我在旅游途中玩得不尽兴,开心过后就要省吃俭用来还款了。而且旅游还是高层次的享受需要,许多人都会选择先满足基础的物质需要,再去追求享受的,更何况按揭旅游是有风险的,对于收入中下的群体来说,人们更愿意留下这笔钱去存在银行里,而有经济实力的人又不需要按揭。

  劳毅波:最早就是从广州这边开始,有几个旅行社做了“旅游贷款”这类业务,但我们习惯有富余的钱才会出去旅游,后来由于体制以及房地产投资热潮等原因,人们更加不会考虑把贷款计划放在休闲旅游方面,所以一直以来,旅游贷款方面的业务都不太理想。旅游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的,即它验收服务的标准更多是靠感观去评判。这就造成旅游贷款回收时,对“先旅游,后收款”有一些争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会接受这种方式去旅游。因为这是一个纯消耗的项目,不是一个直观的保值的东西,和购买如物业、车子等不动产不一样。而作为一个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出游动机、闲暇时间和富余财力—是富余而不是透支。

  刘思敏:相对小资、白领这些群体来讲,现在旅游这种需求的刚性越来越强。旅游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他们的收入又不是很高。由于在买房、买车时都接受了按揭这个概念,“按揭旅游”就逐渐被他们接受。从这方面来说,这种旅游方式是有发展空间的。但是旅游的刚性和房、车的刚性相比,还是差一些,这个需求没有那么火爆。因为买房之类的还有一个投资的性质。另外,受到假期的影响,一年中长途旅行的次数恐怕就一次两次,这样旅游的总消费大约就在一两万元内。而为一两万元按揭的必要性就不是那么大。

  付书庭:我个人认为按揭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新的消费观念。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主要问题在于经济条件还不成熟,但这并不是我们口袋里没钱,因为我们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是:等有了闲钱才能去旅游。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迫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购房(车)等方面的压力,大家普遍认为要把钱存到银行才保险(放心保),还不至于奢侈到把钱花在“玩”上面去。“按揭旅游”适时出现,能解决“钱”的问题,确实为帮助我们实现旅游需要转化为旅游动机,实施旅游行为提供了条件。

  “按揭旅游”局限性较大

  主持人:在国外,这种方式多不多?在中国,“按揭旅游”的需求会有多大?会是行业新商机吗?如果不是,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刘思敏:虽然在国外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是我估计不会太多。“按揭旅游”、“旅游贷款”这类产品一直发展不起来。在买房上,按揭买房已经被城市人普遍接受,买车也是一样,但是旅游这个需求的刚性远远没有这么强。另外,旅游的金额相比起来一般较小—假期决定了金额不会太大。所以一般这个金额普通的白领、小资人群还是负担得起的,不需要按揭。所以如果是经济不好需要按揭的,这个人群我认为不会很大。除非它有别的投资渠道,或者这个按揭是免息的,白领们才可能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接受。如果旅游按揭的利息比较高,推广还是非常难的。

  局限性体现在:一是人群,这个群体不会太大,主要是小资、白领这类人群。二是旅游的按揭没有什么投资意义。只有在免息或者低息的情况下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另外一个影响它吸引力的是便捷程度—可以利用信用卡的额度非常便捷地延长还款日期,减少手续的繁琐。其实《旅游法》颁布了以后,旅游团队客源减少背后的根本原因不是消费者没钱,而是禁止“零负团费”后,直观的价格上涨,导致游客的心理失衡。这是游客心理的问题,而不是他们没有钱,需要贷款。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对行业是肯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如果要发展起来,先要解决的就是免息或低息以及便捷程度的问题,然后做好特定人群的营销,这样它还是可能产生正面影响的。但是我认为对它的评价不宜过高,期待不宜过多。

  劳毅波:在国外的市场也不是很大。如果市场很大就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不管是按揭还是贷款,银行都要考虑回收的问题。银行方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肯定要经过一些啰嗦的手续:评估、资料的审核等。而办这些手续的过程就不是那么简便了。所以,个人来说,处于一样的境地中,还不如向朋友借钱去玩。但是在国人的观念里,借钱给人去旅游跟借钱给人看病或由于生意周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借钱旅游还是少的。我认为网上的那些庞大的关于“按揭旅游”的数据里可能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它可能和其他的一些贷款项目是捆绑在一起的,只是这是贷款的一个旁支。

  跨行业合作需谨慎

  主持人:从旅行社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推广“按揭旅游”这种方式上,会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另外,你如何看待这种银行业与旅行社的跨行业合作?

  劳毅波:如果旅行社非要推广“按揭旅游”这类产品,首先要做的就是服务的标准化。也就是双方对于服务的验收标准要统一。因为毕竟和一般“先付款再旅游”的团队不一样,游客可能在游玩后再挑刺。所以,合作方面还是要规范。除了服务验收的标准外,也要考虑法律诉讼的可能:即要有这方面的预期,所有可能产生纠纷的问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用合同的格式写清楚。“按揭旅游”旅行社不做可能是“小亏”,做了却有可能是“大亏”。所以,旅行社应该考虑好风险的规避。

  按正常的旅游行业运作方式,其实旅行社是不缺钱的。比如长线出团,都是在游客支付了一定额度的团费之后才安排出行的。除非旅行社出现资金运转问题,否则站在资金赞助的方面来看,是不需要这种合作的。而在游客的角度看,会有一些少数、特定的人群:手上没有多余的钱,但想去享受这种短暂的绚烂的人们。旅行社能否走下去存在着与第三方合作的问题。因为它毕竟不是金融机构,它要想着如何从金融机构里把钱套回来。而金融机构在两方面有风险:一是把钱直接给旅行社,二是把这笔钱的额度给借贷人—即游客。但是他们应该也会考虑风险规避,可以有一个类似支付宝这种第三方平台,如果游客拒付,他们就可收回一部分金额。旅行社方面也是一样。金融机构会权衡这两方面综合考虑。发生旅游纠纷时需要出具相关的证明。

  兴业银行此前也曾与广之旅等合作推出旅游贷款的产品。但以前的贷款旅游是要通过一个担保公司对游客进行资信、财产的判断,然后金融机构才把这笔款直接给旅行社去操作的。这个“零担保”根本就不用按揭,但它对游客的审核是很多方面的,所以手续很繁琐。

  刘思敏:要克服的困难主要还是游客的心理。旅行社只有让游客觉得划算、占到便宜了才会有市场。比如免息,游客可能就会觉得占到便宜了。如果不解决免息的问题,基本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融合是必须的。让支付的手段更加方便、更加多元化,也是必须的。金融企业本身就有一批优势客户。这批客户本身习惯了用信用卡消费,对按揭这种手段也非常熟悉,已经形成这种消费习惯。信用消费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非常认可的方式。在金融机构和旅行社推出“按揭旅游”这类产品时,就可能刺激他们的消费冲动。所以在旅行社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挖掘这部分客源。另外,通过金融行业的融合可以提升旅游业的现代性,我们应当鼓励这种利用现代的金融手段去进行多元化的支付,把信用卡和按揭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优质的信用卡用户中挖掘他们旅游消费的潜力,并且通过信用卡去简化办手续的流程。

  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实习生 严春灏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宫喜金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