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广首推荐

国开债周五试水沪市 银行间市场“一家独大”破局

2013-12-24 06: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工作人员23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证实,首批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试点发行的国开债,发行时间已定在12月27日(本周五),发债份额暂时还未确定。不过,会在监管部门给的300亿总额和近期资金面等情况下综合考量。届时,我国首只政策性金融债将正式试水交易所市场。

  有与国开行接触的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按目前形势来看,首批国开债可能包括2年和5年期固息债2个品种,规模或达100亿。国开行打破一直在银行间市场发债的“惯例”,在交易所市场推出金融债,预示着建立我国债市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再向前迈进一步。

  该业内人士认为,此前国家相关部委达成债券统一大市场框架,力争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鼓励两大市场积极进行产品、发行和交易方式的创新,二是各类机构可自由在两个市场交易,三是交易品种可自主选择在两个交易所挂牌,四是统一登记、结算等后台服务。迄今,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而这次国开债首次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也实现了交易品种自主选择在两个交易所挂牌的第三个目标。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主要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中债登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1月末,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托管量近24.2万亿元,占全部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的93.9%;而交易所托管量仅8203.2亿元,占约3.2%。其中,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前11个月累计发债1 .8万亿元,债券存量余额8.56万亿元。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称,近年来,融资方式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更加隐蔽,风险埋藏更深。有关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地方融资平台发债发展很快,2012年超过了6000亿元的发行规模,但仍存在虚假出资、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评级不高、不纳入预算管理、依赖政府财政补贴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无法承担公益性项目的融资职能。

  据预测,中国城镇化目标是未来10年新增4亿城镇人口,该过程可拉动40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几个部委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建立规范的、市场化的市政债融资机制。”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表示,“目前财政代理发债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行政色彩强烈,且只能用于配套中央投资项目,无法满足除此之外的公益性项目融资的需求。这种模式与市场经济国家真正的市政债相去甚远。”他说,按照目前的模式,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由财政部代办,这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中央为地方政府承担隐性担保;同时,当地方政府逾期向财政部缴付应付本息资金时,相关规定也仅有缴纳罚息的惩罚措施,使得地方举债隐含了风险转嫁的可能。

  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发展市政债券,应借鉴成熟市政债券市场经验,严格遵循市场化原则,明晰相关各方的权责;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发债决策机制,坚持“买者自负”原则,依靠市场机制约束发债主体行为,在出现偿付和违约风险时,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清算。

  对于中国市政债的运行模式,相关部委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初步设计。最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起草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要进行市政债发行试点,尝试“有收入型的市政债”,即当前的举债对应某个项目,这个项目完成后,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从而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收入,这种收入可能是使用者付费,也可能体现为政府的税收(如财产税),预期未来的收入可以还本付息,即自主安排发债。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有关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方案设计,未来的市政债是要通过城镇化事权主体发行市政债券,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一方面解决市政建设中财权与事权错配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化,降低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据了解,多个部委的研究方案总体上认为,未来的市政债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一般责任债券由地方政府发行,以发行人的完全承诺、信用和税务能力为保证;收益债券是为项目或企事业单位融资而发行的债券,以发行人所经营项目的收入能力和财务自立能力来作担保。对于市政债的责任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要求地方政府公开预算、明确偿债资金来源;其次,地方政府要对市政债的筹集、使用情况和效益问责;其三,地方政府将设立专门的市政债监管部门。

  有关部委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的空白是推进市政债的一大阻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应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地方发债的管理体制。据了解,财政部财科所、中国社科院、多家国内的信用评级公司将进一步推进对地方政府评级的研究工作,为市政债破冰作好基础工作。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王梦妍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