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记者马可佳)中国创新药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收获期。

  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告和上市公司公告显示,进入今年6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创新药获批上市,涉及恒瑞医药、泽璟制药、荣昌生物等。此外,加科思药业(1167.HK)近日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两款创新药获里程碑付款。

  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唐艳旻有20多年的医药行业从业经验。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唐艳旻表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人才数量大幅增加,环境政策不断优化,资本乐于涌入,如今中国创新药正迎来发展的最黄金的时间。

  从跟进研发到中国创新药全球化

  “在2015年之前大部分企业中国医药在做me too药,所谓的跟踪创新。这些产品基本上绝大部分只有中国的权益没有全球权益。”加科思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博士告诉记者。

  王印祥,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回国创建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北京新药研发中心,任贝达药业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了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研发,用于肺癌治疗,并于2011年上市,是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专利金奖。时任卫生部部长曾赞其“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2015年开始,王印祥创立加科思,主攻创新药,王印祥认为,“创新药的行业转折点已经出现,快速跟进式(fast follow)的红利已经不多,未来十年,行业机遇属于有能力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的原创新药(first-in-class drug)的企业。”全球首创新药的商业回报远远高于跟进式创新,另外做创新药的公司在资本市场有更强的溢价能力。

  2020年5月底加科思与艾伯维(AbbVie)达成超过8.55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向海外市场进行专利授权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之一。得益于这项交易,加科思在2020年产生4.86亿元的收入,是港股以18A章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少有的在商业化之前就能产生收入,拥有“造血机制”的公司。

  2021年6月18日,加科思药业于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在研项目SHP2抑制剂JAB-3312已分别完成与PD-1抗体K药 (Keytruda) 以及MEK抑制剂比美替尼 (Binimetinib) 用药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加科思将收到来自合作伙伴艾伯维2000万美元(约1.3亿元人民币)的里程碑付款。

  结构性机遇带来的行业爆发

  加科思药业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创新药的快速发展在上市公司密集的公告中可以体现。6月2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公示,百济神州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两项适应症获批。6月21日晚间,恒瑞医药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关于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的《药品注册证书》;6月10日,泽璟制药公告称从国家药监局网站获悉,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商品名:泽普生)上市;6月9日,荣昌生物公告称,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靶向HER2抗体偶联物(ADC)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RC48,商品名:爱地希)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国的附条件上市的批准。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创新药的爆发式发展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受益于国内产业生态的逐渐成熟,资本市场的开放,海外科学家回流,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新药审评审批节奏加快。原来创新药拿一个临床批件基本上平均3年时间,现在缩短到3个月。”唐艳旻告诉记者。生物创新药正逐渐得到我国的重视。在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定义了四个审评加速通道——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程序,这为创新药的上市审批提供了更加细化的快速通道。

  药品审评体系改革为中国创新药快速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国留学以及在国外医药公司的科研人员乐于选择回国创业发展,这些都为如今的创新药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国药物创新的氛围正逐渐形成,根据药审中心《2020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创新药注册申请大幅增加。2020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1062件(597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51.71%。其中,受理IND申请1008件,较2019年增长49.78%;受理NDA 54件,较2019年增长100%。

  

  此外,与海外公司交易日趋频繁。唐艳旻认为,新药创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从国际经验来看,“走出去”全球化发展将成为趋势。据咨询机构ChinaBio统计,2020年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的跨境交易达到271起,相较2015年增长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