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25日消息(记者 马可佳)2021520日,贝壳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左晖因肺癌逝世。离世时,左晖年仅50岁。 

  肺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第一大癌症。”5月25日,专门针对中青年人群倡导积极防癌理念与行动的大型防癌公益科普项目“防癌科普中国行”活动办公室主任王思扬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造成癌症的原因很多,生活习惯、精神情绪等都成为重要因素。

  尤其是近些年来压力、情绪因素,在职场人士患癌症的诱因中越来越凸显出来。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做到知行合一,远离不良生活方式,将大大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央广网:职场人士经常遇到的癌症有哪些?

  王思扬:根据2020年调查数据统计,中国人恶性肿瘤发病前五位男性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约占整体男性肿瘤的69%;女性发病前五位分别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甲状腺癌,约占整体女性肿瘤的60%。

  虽然乳腺癌是女性发病最高的肿瘤,但肺癌依然是造成女性因肿瘤死亡最高的癌种。因此,肺癌被誉为中国“第一大癌症”。职场人群多为中青年人群,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癌症均应该是预防重点。

   

  

  央广网:为什么肺癌会如此高发?成为“中国第一大癌”?

  王思扬:癌症是慢性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近80%的癌症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和女性从月经来潮到更年期各种自我保健与健康意识不断强化相比,男性、尤其是年轻男性的健康意识显得更加薄弱,不良生活习惯相较之下也要多于女性;吸烟、过度饮酒、熬夜、煎炸品、过烫的饮食习惯(如功夫茶、火锅)……

  肺癌的主要风险是吸烟、空气污染以及部分职业因素。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约有7亿烟民,包括吸烟及二手烟在内。消耗的烟草占世界烟草总量的近30%

  雾霾、炒菜的油烟、密闭环境,都属于空气污染。201310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外宣布,确定室外空气污染为新的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吃发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呼吸甲醛等归为一类。

  一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几千次呼吸,身体各器官要正常工作都离不开氧气,肺是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唯一器官,可谓身体的“发动机”。

  肺的自我保护能力却很差,各种病菌、病毒、粉尘颗粒和致癌物质,常会搭着空气的“顺风车”侵入肺内,因此,即使那些致癌物含量微乎甚微,但是随着人的肺部呼吸,长年累月积存的空气污染物也是数量可观,使得像海绵一样有弹性的健康肺脏逐渐变硬,少数甚至像渔网一样,满是孔洞。

  央广网:如何发现肺癌的“早期症状”?

  王思扬:中国人口基数大,很多人防癌意识不强导致早期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实际上,肺癌早期症状包括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胸闷气急、声音嘶哑等,容易被人忽略。

  

  此外,慢性肺部疾病史(慢阻肺/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范畴,因为支气管上皮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可能化生为鳞状上皮致使癌变。

  虽然90%的肺癌在早期的X线胸片上已经有异常改变,但很有可能会漏诊或误诊。当病灶隐藏在心脏后、肺尖区、肺门旁、肋骨及膈肌附近等隐蔽区域,或读片不慎,或X光片相纸的质量问题;这些都会有所误判。

  国际共识推荐的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当临床检出有肺小结节时,应遵医嘱积极随诊,不能过于恐慌,更不要盲目放松警惕。

  央广网:是否吸烟的人比不吸引的人更容易罹患肺癌?不吸烟是否也需要预防肺癌?

  王思扬:研究表明我国人群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精神因素、吸烟、室内小环境污染、家族肿瘤史、呼吸系统疾病史、被动吸烟、体重指数等,所以不吸烟的人也需要视高危因素而定期参与筛查。

  也有些“老烟枪”不患肺癌。一方面,我们知道吸烟会损伤DNA,但这类人群DNA修复抗损伤功能正常。另一方面,这类人群的抗氧化解毒功能正常,对烟草中的致癌物能够分解代谢掉。所以,这类“另类人群”可能侥幸躲过肺癌这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早诊早治而治愈;还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即便罹患也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癌症是慢性病,可防可治。包括现代职场人群在内的中青年人群,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都应具备积极的防癌理念;更要将防癌行动起来,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早诊早治;重点关注癌前病,远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