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记者 黄昂瑾)2020年疫情之下,多地出现的老年人因无法出示健康码乘坐公交受阻等新闻报道,让大众在享受扫码支付、扫码乘车、扫码登录、扫码通行等一个手机行天下的便捷时,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银发族”,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线上化的红利如何触及那些不会“扫”、没有“码”的老年人?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规模达到2.5亿。根据国务院起草的人口发展规划,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占比将达1/4。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约9600万“银发族”。

  业内专家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尽可能让老年人享受到数字红利,从产品设计到实际操作环节,都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协助老年人顺利“触网”;另一方面,对于因主观或客观因素暂时无法享受到数字红利的老年人,需要给他们“数字留白”,即保留传统方式,避免数字化给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地方两会上引关注 多地委员支招跨“鸿沟”

  当前,各地陆续进入地方两会时间,多地政协委员把如何跨越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带上了会场,从监督考核、培训辅导、创新技术等方面建言献策。

  1月17日,出席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史宝银在提案中建议,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并将事关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银行、医院、车站、家电生产企业等单位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了“方案”、是否采取了继续保留人工服务、面对面服务等有效措施作为相关考核的一项内容。

  同时,相关部门应牵头分地区、分部门组建老年评议团队,请一些老人专门对银行、医院、车站、家电生产企业等单位“适老”方面做法的好坏进行评议,作为该单位相关考核、考评的内容。并要求老年大学、养老机构、村(居)委会社区等为老年人提供相关培训、辅助服务等,引导、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帮助他们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有关部门应制定细化的量化考核标准,强化监督检查。

  此外,鉴于农村老年人往往对智能化服务系统知之甚少,史宝银建议,在看病就医、出行乘车、社保办理时,对相关智能设施更是无所适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另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臻指出,“科技的发展一定是要消除数字鸿沟”,他认为,未来将出现去APP化,用人工智能虚拟助手等数字技术方式,来帮助老人和身体有障碍人士跨越数字鸿沟。例如,老人想要打车,对着手机说“打个车”,人工智能虚拟助理基于大数据自动激发老人定位信息,自动触发派车平台为老人安排车辆。

  线上线下“银发族” 社会数字化是鸿沟还是红利?

  “我们想让他们享受(数字红利),但是他们现在可能还享受不到。有的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有的可能有手机却不会用。这个时候,需要给他们留点空间,所谓‘数字留白’。”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告诉央广网记者。

  针对还未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的老年人而言,刘兴亮认为,要解决他们面临的“数字鸿沟”,首先要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在社保医疗、看病挂号、交通出行、购物支付等各环节,保留传统线下方案,避免数字化、线上化举措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外婆平时主要用手机看新闻、打电话、玩微信、玩抖音”,来自四川的羽灵(化名)告诉央广网记者,她的外婆今年73岁,在2020年5月左右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妈妈和姨妈先后教会了外婆使用微信和抖音。

  羽灵说,外婆用微信主要是去各个家人群里听听亲戚们发来的语音,“对她来说就是拉近了和家人们的距离”。不过,羽灵表示,除家人教外婆使用的基本功能和常用软件,太复杂的操作外婆都不会弄,也没心思学,“外婆不会用扫码支付,她不想学,说记忆力差,担心用的时候出岔子。”

  “数字鸿沟特指在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基础条件的信息主体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向红曾撰文指出,相较于青壮年对新鲜事物充满求知欲,且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较高的接受效率,老年人面对新鲜事物或多或少会存在畏难心理。加之老年人大多存在视力、听力、理解力、记忆力及灵活度衰退等情况,面对互联网及智能设备,普遍存在“搞不懂”的情况。

  与此前媒体报道中因无法出示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不会网上预约无法就诊的老年人相比,羽灵外婆是幸运的。在“触网”前后,她的日常生活都未因数字化而受到阻碍,智能手机更像是一个窗口,让她通过新闻、视频看到了家门外的世界,借助语音视频听到了远方家人的声音。

  在中国,和羽灵外婆一样的老年人还有很多。根据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截至2020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约9600万“银发族”,资讯、小视频、小说、小游戏等是他们主要使用的功能,用以打发时间、排解孤单情绪。

  不过,这些每天活跃在线上的“银发”网友,是否真正跨越了“数字鸿沟”?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对央广网记者表示,对于使用智能设备和网络的老年人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壁垒和风险。“比如社保,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认证,这些工具老年人怎么用?比如网络诈骗,老年人如何防范?”付亮指出,尤其是涉及民生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工具,在设计环节就应该考虑到其所面对的使用群体,要确保不同用户群体都能顺利使用。同时,平台还需要针对老年人在识别风险能力有限的特点,对推送内容进行过滤。

  政府、社会、企业同发力 “组合拳”弥合“数字鸿沟”

  其实,围绕如何跨越老年人“数字鸿沟”,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的探索和尝试已逐渐落地。

  2020年12月24日,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从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并明确了首批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网站和APP名单。

  近日,百度、滴滴出行,作为首批改造APP名单中的互联网企业,率先推出了相关产品。

  据百度介绍,百度大字版APP通过大数据分析及对老年人需求的挖掘,基于老年人更倾向于音频和视频的接收方式,不仅将页面字体放大,也将首页的新闻资讯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大字版中的“陪伴电台”功能,满足老年用户在听场景下获取资讯需求的同时,还可让老年用户的子女录制20句话生成其声音语音包,老年用户便可选择其子女的语音包播报资讯,实现儿女对父母的“声音陪伴”。而APP中的“百宝箱”,包含了“识万物”、“语音搜索”、“带孩子”、“生活便利”、“政务服务”等多种基于老年人真实生活场景挖掘后开发的功能。

  百度对央广网记者表示,百度大字版APP的设计,在交互设计呈现上更注重简洁、易懂,将跳转链路尽量缩短、操作及触达方式尽量明确,希望“大字版”能够切实让老年人感到便捷与贴心。

  出行方面,滴滴出行于1月22日宣布滴滴老人打车小程序22日在全国正式上线试运行,试运行期间暂定名为“滴滴关怀版”。据了解,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在子女、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亲友的协助下注册并进行首次实名认证。小程序为老年人提供10个常用地址,可提前输入超市、学校、子女住址、医院等场景的地址;当老年人有出行需求时,打开小程序选择常用地址,即可呼叫滴滴快车,实现“一键叫车”。同时,滴滴成立老年人电话叫车小组,为老年人提供电话叫车服务。在支付环节则提供线上支付及现金支付两种支付方式。

  除互联网企业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外,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班也已切实落地。据澎湃新闻政务号上海普陀消息,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梅岭南片区实行手机教学“三步走”。从了解需求、设置课程、解疑答惑、巩固操作等步骤帮助老年人学会智能手机的操作、消除对智能设备的畏难情绪。

  “我们提倡、呼吁互联网行业巨头们去开发针对老年用户的业务,不过不是要求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来做,比如初创公司,他们还存在生存压力。呼吁巨头公司来干这些事,出发点主要是社会责任。”刘兴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当前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互联网企业应主要扮演辅助的角色,更多的还需要政府、社会联合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