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报道展播 | 报道撷影 | 记者手记

作品欣赏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记者手记

“合作”创奇迹
中广网 2009-06-30 18:31

      (记者 陈菲)《腾飞粤港澳》系列报道终于播出了!我的心此刻也跟随着电波“腾飞”起来!激动、欣喜、感慨、满足,甚至有点“虚荣”,心情是复杂的。在咱新中国60周年之际,咱们家创作出了如此辉煌的系列报道!那是多么的令人激动啊!而当中竟然有我的一份力量,您说我能不欣喜吗?一种职业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当然,小小的“虚荣心”也显现出来了。

    回忆起前段时间的采写过程,那没天没日的埋头苦干,那来来回回的修改讨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痛苦而美好。痛并快乐着!也许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宿命吧。然而,在这段采访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词的重要性——合作。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工作性质。

  这次的报道中,我有幸地被领导安排在了第一个采访组。陈燕姐、小磊和我三个成一组,负责广州和江门的两篇稿子。我们是打头炮的!陈燕姐在一开始就给我们明确了这次报道的重要性。这个任务既光荣又有难度。首先,最困难的,是寻找采访对象。在江门,人生地不熟。而我们采访了N位嘉宾,包括了80多岁的越南老华侨、奥运冠军教练、原侨办主任、五邑大学校长、宣传部长、一群学生等等,这方面,江门电台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让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在广州我们采访了亲历海珠桥被炸的82岁老婆婆、参与解放广州的老战士、广东丝绸集团某公司总经理、两对中年市民夫妇、热爱歌唱的市民、一名80年代后、东方宾馆老员工、歌手麦子杰和他的制作人、东山少爷的制作人等等。这个采访量比江门大多了!广州电台非常合作地替我们安排了几位嘉宾。然而民生篇是本次系列报道的压轴戏,领导给予了极高的期望,我们仍然觉得分量不够。由于广州是我的老家,我尽了最大努力找到了5位采访对象。另外在广州编辑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我们又曾加了2名的采访对象。这样下来,我们的采访任务才得以完成。

    但随着任务量的增加,体力,成了第二个难以克服的困难。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的心着急了,不得不把时间表精确到了每个小时,一天采访3-5个嘉宾。我的大脑时刻都在“高速运转”,“CPU”、“内存”和“硬盘”都使用到最大值!由于连续多天的奔波,我们渐渐感觉到疲惫。有几个晚上,采访到了晚上10点多,回到酒店还要马上写稿子,整理录音。2点才躺下,第二天6点多又爬起来。9天来,每天睡眠平均不超过5小时。虽然有点苦,但我们仨紧密合作,一起定提纲,一起采访嘉宾,一起编辑稿件。为了报道,我们起早贪黑,我们坚持奋斗、我们共同进退。这个过程中,有苦也有乐。而北京同事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燕姐是这一次采访活动的总指挥。我和小磊的采访提纲、采访过程、资料整理、稿件修改、采访联系等工作,她无一不操心。当我们思路闭塞的时候,陈燕姐会指点我们,让我们豁然开朗;当采访对象拒绝我们的时候,陈姐挺身而出,带着我们“杀”入“重围”;当我们想入非非,精神涣散的时候,陈姐会及时打我们“屁屁”,把我们从“西天”拉回来;当我们累倒在床上,懒得起来的时候,陈姐还坚持在电脑旁整理资料,为我们明天的采访做准备……也许,这就是咱华夏之声的大家风范吧。记得一次在五邑大学采访校长,我们3点准时到达,但校长正在开会,对方宣传部长说,也许要等很长时间,意思就是想婉拒我们。但是我们第二天就要赶回广州,也就意味着要放弃这个采访。陈姐当机立断,咱们等!多久都要等!咱们从下午3点一直等到了7点,整整4个小时寸步不离办公室。当中我曾提议先到别的地方采访学生,但陈姐说不能这样,因为万一校长突然出来,咱们错过了机会,就前功尽弃。事实证明,陈姐的判断是对的!我们的敬业和坚持把校长深深打动了,最后他非常配合地做了这次专访。正因为领导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我们的9天的采访活动很顺利,效率也极高。当时,地方台一位记者说我们,你们这个策划,我们要做几个月呢!你们几天就做了这么多,真牛!是的。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三股绳扭成了一股,当然力气大了!这就是1+1+1》3。何况,咱华夏的人是一个比几个呢!

    小磊是我这次采访活动的好拍档。他反应快、性格活泼、敢说敢做,是个典型的新闻工作者性格。记得在饭桌上,一听到同行的人介绍起南方的特产美食,他首先拿起的不是筷子,而是录音笔!人家吃了一顿饭,他却做了一期美食节目!这种敬业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在这一次的采访活动中,我和小磊合作无间,互相取长补短。有时候,咱们一个突发奇想,另一个再润色补充,一些好的采访角度、写作思路就是这样形成雏形。记得一次采访海珠桥旁边的居民,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咱们三个陌生人很唐突地冲进了她的家,问起她当60多年前海珠桥被炸的经历。由于老奶奶说的是粤语,我就要负责普通话的翻译,而小磊就负责录音和提问,陈燕姐做采访记录。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奶奶从有点抗拒,到后来热情的把所有老照片拿给我们看,说起一个又一个细节,到最后不舍得我们离开。这个采访做得相当的成功。连广州台的记者都很惊讶,“你们竟然采到这么精彩的内容!。我们在广州这么多年都没采到!”而小磊又是个很有风度的男孩子,多天下来,他一直帮咱们女同胞扛着重重的器材,没有任何怨言。7月的广州,热的像烤羊肉!咱们看到他满头大汗,实在不大忍心,但他坚持说不累。这让我感觉到,同事之间的互助是多么令人感动和温暖。咱们的采访工作,自然就效率更高啦!

    听着《腾飞粤港澳》系列报道的播出,采访中的一幅幅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这不由得让我感叹,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群体工作,没有一个人能完成所有的任务,我们必须依靠其他人,才能做好每一个报道。策划-联系-采写-编辑-制作-播出,环环相扣,没有团队的协助,就出不了好的作品。一个好汉三个帮,华夏同志响当当!奇迹由咱创!这是我这次采访活动的最大收获。
哈,大家见笑了。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董闯       

在线直播

FM 87.6  (普通话)

FM 104.9  (双语)

在线点播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联系电话:010-86090680
传真:010-68045876
   010-68045708
电子邮箱:hxweb@cnr.cn
邮箱:100866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