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报道展播 | 报道撷影 | 记者手记

作品欣赏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报道展播

《腾飞粤港澳》第二十二集--海珠桥边新生活
中广网 2009-06-30 18:31

    

【现场主持】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华夏之声的主持人小磊,我现在正行走在广州的海珠桥上。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而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跨越珠江的大桥。放眼望去,两岸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身边是川流不息的汽车,宽阔的江面上,船只在桥下来往穿梭,这一切都在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动感。
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海珠桥吧:这是一座三孔的钢梁桥,建于1933年。虽然只有486米长,33米宽,但是在建成的那一年,巴金先生在散文中曾由衷地赞叹:“我在中国都市里见过的铁桥,这算是最大的一个。”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摸着这些扇形的灰白色的铁架,感觉非常的沧桑,还有这些圆形的铆钉,看起来也非常古朴。跟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比起来,海珠桥倒像是某一部影视作品当中的大型道具了。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海珠桥一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1949年的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
【压混历史音响】“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而这一天的广州,解放的号角还没有吹响,百业萧条,市民闭门不出……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南的最后一个大本营。但“解放”这个词已经砸向广州城。
1949年10月l1日,毛泽东在首都北京起草电稿,命令“人民解放军切断广州敌人西逃之路,占领广州”。接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迅速南下,开始了解放广州的征程。60年后的今天,43军一二八师三八二团的老战士马世诚还清楚记得,他们连夜向广州进军的情景。
【采访录音】
小  磊:您还记得是哪一天开始向广州进军的吗?
马世诚:14号,我们跑步来的,把行李都扔在路上,轻装,那时候要打到广州解放全中国嘛!
这个当年作为先头部队解放广州的年轻人现在已经82岁了,老人家眼不花、牙不倒,就是耳朵听不清楚了,我们的记者需要在他耳边大声提问。
14日下午5点左右,号称“攻坚老虎师”的精锐部队一二八师跑了一天一夜终于兵临城下,刚到广州沙河,全军人马听见了轰然一声响!国民党反动派败退之前,炸毁了当时唯一一条横跨珠江的大桥:“海珠桥”。今年80岁的老人戴艳芳,当时就住在海珠桥的南岸。
【现场录音】“49年海珠桥爆炸的时候我在这里,很恐怖啊!哗,爆炸的时候我们家的屋顶都散了,太危险了,铁啊,什么东西都飞了,满天飞!”
但是,这并没有挡住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的脚步。
【采访录音】
马世诚:14号这一天呢,(我们)都在打,天刚一黑,广州战斗就结束了!
【现场主持】“在海珠桥桥头的钢架上,镶嵌着一个铁牌,上面用繁体字写着:广州市人民政府衡阳铁路管理局广州分局重建,落款的时间是1950年11月。现在我们脚下的海珠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建的。桥的北边是海珠广场,那里耸立着‘广州解放纪念碑’,桥的南边是广州的海珠区。
50年代的广州,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广州人习惯称呼海珠桥以南的海珠区为河南,相对应,珠江北岸就称为河北了。当时,富裕的人都生活在“河北”。
【采访录音】“因为河南那个时候那边都是农村的,(而且)只有一个海珠桥可以去河南的,挤死了。那个自行车多得要命,要慢慢推才能过去!你怎么过去啊?所以很多人都说不到河南去的,分房子给他都不去!
黄彩凤,今年50岁。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80年代她们单位分房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周围全是农田和甘蔗地的白云区,也不愿意住到海珠区。但是现在,她们家人的想法却完全不一样了。
【采访录音】
黄彩凤: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好像是有海印桥、人民桥、解放大桥,还有什么1、2、3桥是不是,我都不知道有多少条!而且有地铁到了,现在住在河北的人,很多人都到那边去买房子了嘛,现在变成“国际生物岛”啊!
海珠区,过去是市民嫌弃的“边角料”,今天已变身大家趋之若鹜的黄金地, 10多年来楼价飞涨,珠江南岸的“江景房”,单价超过2万元,但仍然销售一空。
2008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报告,评选出中国10个变化最大的城市,其中,广州超过了香港、上海和北京。广州还有哪些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改变呢?
【采访录音】
黄彩凤:七十年代的时候呢,就是我们结婚的时候嘛,肯定是要有三件东西:自行车、还有就是缝纫车,还有一个就是收音机。有了这三个就是嫁妆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市面上商品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顺口溜:“广州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当时这“三件宝”是人们择业的大热门,因为他们手中捏着“特权”,广州人交朋友、嫁女儿、选媳妇都想找这三种人。
【采访录音】
小  磊:80年代的三大件是什么呀?
黄彩凤:电视机,还有收录机——还有一个,冰箱!对了,冰箱!我们那个时候我买第一个电视机的时候,你知道是多辛苦啊!我那个才十二寸吧,要拿票才能买!你知道我们存了好几年的钱才能买这个电视机。
小  磊:您的车是什么时候买的?
陈耀辉:06年买的。我们是普通的工人家庭,生活水平能够提高的比较快全靠改革开放,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把经济市场放开了,整个地区,或者说全国的经济都上涨了,都向前发展了,而且发展得很快!
在广州,像黄彩凤和陈耀辉一样,感受着生活变化点滴的还有千万个家庭。30年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均收入水平的攀升。1980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6.12元,到了2007年则增加到22469元,增长了37倍。作为珠三角的旗舰城市,广州已经站在现代化的门槛上,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
【现场主持】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华夏之声的主持人小磊,我现在是来到了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20号的东方宾馆。开业于1961年的东方宾馆,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五星级酒店。除了历史悠久,它还有很多敢为人先的第一。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吹到了珠三角,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激发了广州人创业者的豪迈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第一批个体户、第一家百货商店、第一批商品房、第一个农贸市场、第一间五星级酒店……无数个第一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先行者。
【采访录音】
小  磊:当时东方宾馆有了广州的第一个音乐茶座是不是?
陈振雄:第一个,是啊,79年啊!我们宾馆进行了一个很大的装修,当时
就搞了一个舞台,现代化的舞台,全国算是第一流的。当时那个座位,每个晚上都是满的,后来中午都搞。贷了大概是,港币是两千万左右吧。不到一年,那两千万就还了。
接受我们记者采访的老先生叫陈振雄,在东方宾馆工作了40年之后,去年,他刚刚退休。他介绍说:在音乐茶座最火的84年,东方宾馆又开始了下一个创新,跟香港合资创办大型主题公园“东方乐园”。1985年7月1日对外开放,开业当年,东方乐园曾创下了一天接待10万游客的纪录。
【采访录音】
小  磊:最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陈振雄:最火的时候应该是90年代之前吧,好了几年,后来不行了,不行就变,就改!
小  磊:广州人的性格是不是都是这样的额?
陈振雄:都有这个思想,其实这个思想很好的,其它人都没有,你先做,
你一定会赢的。
【现场主持】经济发达的广州,似乎总是在不停的运转当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大街上都充满热闹和喧嚣。我现在是在广州最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北京路,现在已经是晚上的九点钟了,这里依然是人头攒动,各类商铺灯火辉煌。
广州人只管做事,不停地寻找着更多的机会。很多人下了班会再去做另外一份工作。我们记者正在采访的这个年轻人黄嘉俊就是这样:白天,他是IT公司的白领,而晚上,他在天河商场的地下一楼开了一个8、9个平米的小店面。小店叫‘创意小筑’,产品也很有创意。
【采访录音】
黄嘉俊:这个是共振音箱,据我了解只有在北京和上海才有公开发售。你听过音箱是没有喇叭的吗?不是用喇叭的原理去发出声响的,
例如你平时放在一个桌子上,它是利用桌子共振的原理利用桌子来发声音,换句话也可以说是你的桌子在唱歌。
我试验给你看,放在玻璃上——
(音乐)
小  磊:哦——整个玻璃的橱窗都开始发声音了!今年是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的环境都不景气 
黄嘉俊:对阿!
小  磊:那你还创业,还开店?
黄嘉俊:我创业的意思,第一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第二的话凡是经济不景气,有些人看到它是一个危机,但是我自己认为:没有危,哪有机呢?就看你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
危机就是危险加机会。只要你把握住,危机就是机会。广州人就是以这样独到的眼光和敢闯的性格,把握机会,改变生活。整个中国,也是这样抓住机遇,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现场主持】现在已经是广州的深夜了,我是小磊,我再一次回到了广州的海珠桥。珠江的夜景是非常出名的,今天身临其境,发现真的是名不虚传:两岸是华灯翠树、绚丽夺目,桥下的游船同样也是流光溢彩,在灯火的辉映下,海珠桥也变得更加斑斓了,闪烁的光线随车流晃动着、奔涌着。
夜色中璀璨的海珠桥让我有了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60年,沧海变桑田,这座桥依然车水马龙,孜孜不倦地为这座城市服务着,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城市。
60年光阴似箭,珠江水暖情意浓,广州人的新生活,每天都在这座城市上演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关于明天,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这些答案中,海珠桥边老城区一个8岁的小朋友的答案格外动人。
【采访录音】
小  磊:你知道这里要拆了吗?你觉得明天这里会是什么样子?
小朋友:“我希望将来这里有很多的绿地、很多的车子、还有高楼大厦。”
草地、汽车、高楼大厦!这是海珠桥边人们崇景的新生活!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广州不仅创造了本身的繁荣奇迹,还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董闯       

在线直播

FM 87.6  (普通话)

FM 104.9  (双语)

在线点播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联系电话:010-86090680
传真:010-68045876
   010-68045708
电子邮箱:hxweb@cnr.cn
邮箱:100866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