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报道展播 | 报道撷影 | 记者手记

作品欣赏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报道展播

《腾飞粤港澳》第十六集--包容四海的惠州文化
中广网 2009-06-30 18:31

    

    【现场主持】

各位听众,我是惠州电台主持人某某。在我们惠州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三种方言在这里聚焦,有些人甚至能说三种方言。

我现在XX(任意地点),我和我的同事们刚刚完成一组采访任务十分艰巨的庆祝共和国成立六十华诞的节目,大家正在庆祝。

甲:(普通话)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

乙:(广州话)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

丙:(客家话)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

丁:(潮汕话)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

众:(普通话: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是广东省历史名城,古称循州、祯州,有1400多年的建制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它西连广府,东接潮汕,北依梅赣,南临深港,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兼容共生的文化现象。各种文化在这里并存共生,从未发生和出现不同文化相互隔离或冲突对抗的局面。

对当地文化深有研究的“惠州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牟建新说: 

【采访录音】

汉语言语系中有七大方言,其中广东占其三,而这三种方言又集中在惠州。正因为如此,惠州的客家话受到很大的同化和交错。但很多学者研究后证明,无论从语音还是词汇来说,惠州是以客家话作为基本方言但受到政治上、经济上比较先进的普通话和广府话影响的地区,充分显示出惠州是个杂居地。

三大方言在惠州交汇,形成了惠州独特的多元文化。由于惠州离客家大本营的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山区相对较近,因此惠州一直以来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影响较大。几百年来惠州世代居住着客家人,他们既传承着传统的客家文化,又有着独特的惠州本地特色。

客家山歌、平海渔歌、龙门舞火狗、惠城区李家拳、惠阳区客家女服饰和黄金酥丸,吉隆元宵节舞龙、平海舞鲤鱼、平海楹联、平海古城方言军声、大亚湾区的渔家婚俗,以及龙门农民画等农家文化艺术,各具特色,熠熠生辉,充分展现了惠州客家人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天赋。尤其是小金口麒麟舞,更是众多矶珠中璀璨的一颗。

从市区往西北方向约十公里的小金口办事处,那里盛行一种麒麟舞,就是客家人传承、发扬中原文化的一大写照。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麒麟舞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背景出麒麟舞锣鼓声响)

它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

叶阳兴老人是小金口麒麟舞的第五代传人,今年已经70岁了,至今还活跃在村里的麒麟队里,说起麒麟舞,他是一脸的自豪。

【采访录音】

记者:为什么这么喜欢麒麟舞?

叶阳兴:麒麟舞好啊,象征着吉祥。平日村子里谁家有娶媳妇迁新居什么好事的,我们都是用舞麒麟来庆祝的。

据叶师傅介绍,他从孩提时候便跟随长辈开始学习麒麟舞。至今,当地许多孩子十二三岁时就跟父辈学麒麟舞,代代相传。

小金口现有麒麟队20支,队员200人,最年长的七十多岁,最小的15岁,其中授艺人18人,麒麟表演骨干76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000余人。在当地十多岁学麒麟舞的孩子有上百人。

小金口文化站站长增军谊说:

【采访录音】

麒麟舞在我们这里很受欢迎,第一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绝活,第二麒麟是一种祥兽,能给大家带来吉祥好运,第三舞麒麟可以强身健体。

2007年开始,每年的阳春三月,这里都要举行麒麟舞文化节,吸引了全省乃至印尼、马来西亚等海内外众多客家籍华人麒麟舞队前来参赛。

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挖掘和推广,小金口的东江麒麟舞舞出了一片新天地。2008年,省文联给小金口授予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的称号,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场主持】

各位听众,我现在惠州的某某海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客家人的主要是居住地是在山区,而惠州的客家人有所不同。从人文地理学观点看,惠州的客家分布范围大致可分为两大片:一是山区片或近山片;二是沿海片。这在客家民系居住地特点上是及其罕见的。

现任“惠州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牟建新说:

【采访录音】

从区域的历史而言,历史上的“惠州府”管辖13个县,包括现在的河源、东莞、深圳宝安等地区,在这样的一个大范围里,原来的惠州作为“大客家地区”之一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沿海地区的客家人因邻近港澳,与港澳同胞和华侨往返较多,长期与海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容易接受新事物,吸收新思维。加之这里远离当时朝廷所在地,在古代交通和通讯不便的情况下,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较少,使惠州地域呈现了包容开放的氛围和态势。

现在广东的饮食文化中,广府的茶楼文化、粤曲文化早已在惠州扎根,广府人的红茶、客家人的绿茶、闽地的乌龙系列,在惠州都很有市场,各种茶酒礼俗也融入惠州的风俗文化中。粤菜、客家菜、潮汕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涌入的湘菜、川菜、东北菜都有庞大的食客群。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大批的外地人加入到惠州建设的大军中,加之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的普及速度和程度也相当高。初到惠州的人不用担心当地人听不懂普通话,本地人在家里也常讲普通话,在大街上通行普通话,同时也通行多种方言,这样的城市在广东也是一个奇迹。惠州客家人得天时地利人和,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合提升,逐渐形成了今天崇文厚德、包容开放、奋发进取的客家文化特质。

“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作为惠州精神的表述词,准确地表述了惠州精神的实质。其中,包容四海是惠州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质。
   
在革命战争年代,惠州乃至东江地区革命者和人民群众以革命必胜的信念,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八十年代以来,惠州又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到惠州奋斗打拼。在现代,惠州的包容精神更加突出在惠州人民对外来人员热情欢迎,多方兼容,为外来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创业条件。没有排外倾向,这是所有一来到惠州的人就能感受到的。惠州人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接纳了来自四海的人才,这种包容的精神让外地人迅速融入惠州,在这里安居乐业,把惠州看成自己的家,成为新客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传统意义上的惠州客家文化在新时期又增添了新的味道。

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医师、副院长陈小凯毕业于某某学校,但他却选择来到惠州工作。

【采访录音】

我是湖南人,我们92届分配较好,选择惠州是惠州的西湖和惠州的发展前景吸引我留下来,在惠州的发展还是挺顺利的。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同老家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外地人来惠州语言不是障碍,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能和你讲普通话。

虽然当时惠州工作的环境十分简陋,康复水平的低下,但这并没有动摇他来惠州工作的决心。

【采访录音】

我刚到惠州时康复这个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在当时我去的城区中医院连治疗床和简单的设备都没有。后来我把需要用的仪器用背包从广州一包一包背回来,在这里建康复科。

由于医疗基础太差,光是有了设备还不能全面开展工作,于是陈小凯再上广州,恳请恩师的支持。

【采访录音】

我把大学的系主任。。教授请来,他周六周日给患者看病,写好处方,我去做。下个周六、周日他来看看我做的工作哪些需要改进,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还有一位。。教授和一名博士,他们三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轮流来指导,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五年后,到1997年就初具规模了,科室从一间房扩大到几间房再到一层楼。

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只有两三个人的科室变成了该院最具特色治疗之一的科室,陈小凯带领的团队还荣获惠州市先进集体称号。

 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的过程中,他痴迷于攻克的方法,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治疗,对于古籍中记载疗效显著但有一定毒性的药物,陈小凯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自己亲自试用确定无危险后才放心用于患者身上。今年三伏天使用的天灸,依然是他亲自配方、试药。

医术精湛,声名远播的他,有了施展才华更多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天地。但他,依然眷恋着惠州,眷恋着这方不是故乡胜似故乡的土地。

【采访录音】

我很多同学都出国了,有的开了诊所,有的在那里教书,都挺好。我觉得惠州前景比他们好。因为在这里自己国家的本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己的家嘛。本身惠州这里就不错的,各级领导都很支持,我需要的东西不缺呀。我有门诊呀病房呀和训练中心,现在医院在建大楼,两年后病房的使用面积比现在多两倍,在这里更有发展空间了。到了我50多岁在这里建一个专科医院都是有可能的。

19985月陈小凯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被惠州团市委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2005年被评为十佳医生。面对荣誉和赞誉,他由衷地说:

【采访录音】

能走到今天是惠州人民培养起来的。

惠州就是以这样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吸引着来自大全国各地的人才。他乡儿女,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回报了惠州。

现在,在惠州工作的外乡人有多少万,其中大学毕业的有多少人。他们已经把自己溶化在惠州这块多元文化的土地中了。

惠州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会长李惠生说:

【采访录音】

惠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如何把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的发展阶段,我们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也有责任把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好。

惠州是块包容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所有的外乡人都能这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宿和文化上的根脉。就像惠州形象公益广告说的那样:“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外地人,本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董闯       

在线直播

FM 87.6  (普通话)

FM 104.9  (双语)

在线点播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联系电话:010-86090680
传真:010-68045876
   010-68045708
电子邮箱:hxweb@cnr.cn
邮箱:100866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