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报道展播 | 报道撷影 | 记者手记

作品欣赏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报道展播

《腾飞粤港澳》第十二集--新香港
中广网 2009-06-30 18:31

    

    现场播报:
    朱: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朱红娜。
    陈:大家好我是香港电台普通话台的陈曦。
    朱:我们现在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向您播报。(混压香港普通话台呼号及节目)
    陈:香港普通话电台是在1997 年香港回归后成立的,在此之前,香港只有英语台和粤语台广播。
    朱:香港回归后,普通话已经随着内地的日益发展壮大和内地与香港联系的日益加深,成为香港民众越来越重要的交流语言。学习普通话也越来越成为香港市民的时尚和需要。
    背景音响:雷声雨声
    陈:(压混)解说:2009年的夏天,香港的雨水依然那样多。但即便如此,位于九龙弥敦道的普通话研习社里每天依旧书声琅琅,大家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从未减弱。
    音响:上课声音
    朱(压混)解说:小静是香港城市大学的一名教员,如今她在这个提升班学习,准备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
    音响:我想是大势所趋吧,现在在香港必须懂普通话,我们出去找工作的时候也会有一个要求就是懂得普通话是最好的。
    陈:史梅老师是香港第一个全职的普通话老师。她1976年从上海来到香港,当时凭借自己话剧演员的语言功底在香港从事普通话的相关工作,直至1991年,正式成为普通话的全职老师。现在她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回忆起众多的学生,这一位尤为特殊,他就是香港特首曾荫权。
    音响:史梅
    特首是我的学生,他很用功,那会中英谈判啊就需要接触到普通话,那么就是从零开始,就是开始念土地法原居民什么的,那就是拿来给我念我都念不下来,好多名词从来都没接触过的。但是他呢每天一早起来他就告诉我就拿着一本书到厕所去背,他是非常严谨非常努力的一个学生。
    音响:曾荫权就职演说片段
    音响:史梅
    因为我那会是在亚视念完了新闻我就到他的办公室去教他,那个时间他是要求的非常准,他有一次也说你又迟到了五分钟了,所以我就特别的注意,虽然我要从九龙赶到香港岛。每一次她都练好了来的,没有说是不做功课,哎呀我昨天对不起啊没有,没这事,他都是非常的用功,非常的刻苦。真的是他能够念成那样是下了功夫才能念出来的。
    朱:和现在的炙手可热相比,上世纪80年代,普通话在香港远没有这么风光,那时候除了一些来内地做生意的港商把普通话当做工具外,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异样的态度,香港警务督查协会主席廖杰明不无感慨的回忆到:
    音响: 那个时候我感到一个不太开心的地方啊,以中国人来说啊很多人以不懂普通话,看不懂中文为荣。这块我真的看不过眼啊。
陈:九十年代,香港回归前夕,内地和香港沟通逐渐紧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普通话产生了兴趣。史梅老师说
    音响:那些学生啊,有钱的太太啊,逢是他们家开party她愿意把我叫去,她叫去为什么呢,她喜欢在那种场合说一些普通话,让人家都知道她会说普通话,那就变得很时髦了。
   朱:随着内地与香港联系的日益加深,香港人使用普通话的几率也就越来越高了,很多港人意识到懂普通话是件必须的事。香港警务督查协会主席廖杰明说:
    音响:我第一趟到北京去公干是很麻烦的,我们不知道到北京之后北京的同行会怎么安排,也不知道跟他们怎么联络,所以要预备几套不同的做法的,回来之后就看看我们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学习普通话的机会,结果发现不多,真的不多。我申请了很久才有一个机会到公务员培训区去学普通话,我已经是比较幸运的。
    陈:香港的普通话学习潮流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一批象廖杰明警官这样的港人自发的要求,对于普通话学习的渴望,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话学习团体应运而生。
    音响:廖杰明
    后来我就觉得总是等政府推动,他可能有种种的考虑,时间方面有考虑、人手啊、钱哪都要考虑的。用我们的督察协会作为民间来推动就弹性多一点。暨南大学我很早就听说了这个名字,我就跑过去,见到了当时的校长刘仁怀先生,他很支持我们办这个班,所以收费特别便宜,课程的安排也是针对我们课程的需要,后来我们专门出了一本书《警用的普通话》,现在再去上课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
朱: 由于办这个语言学习班警员要全部脱产去广州上课,还要自己掏腰包教学费,因此一开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很快警员们的反馈令廖杰明很是欣慰
    音响:廖杰明
   他们信心大的多了,他们面对只懂普通话的人他就有这个信心跟他们沟通,后来很多同事都跟我说这个班不错,另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信心多了很多。除了普通话之外,中文应用方面也有相当的进步,他们问我们可不可以搞一些提升班。
    陈:1998年,普通话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之后为了满足大家的工作生活需要,国家语委在香港设立了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心。如今,会说普通话已经不是港人的目标了。他们更想要的是深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去。香港警务督查协会主席廖杰明说:
音响:现在我们也跟暨大商量,这个班开到现在,历史的任务都差不多了,我们就要把它做一些调整,除了普通话的提升之外,就是学习中国的文化。现在去学这个班就不是总是坐在课堂,跑去看看中山纪念馆是什么样啊,让他们多了解一下岭南的文化。
朱: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1997年,旗帜的变化意味着香港这块国土的回归,而如今语言的回归却是真正人心的回归。
    史梅说:
    音响:我从学生的感受来说呢他们通过学普通话,通过回归后推广普通话的确他们在感情的认同上面是提升了很多,一点不是夸张,以前我问他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没有人知道。这个都是在90年的时候都还有这样的问题,哪一年是国庆,完全不知道什么建军节啊,共产党的生日啊完全不知道。后来慢慢慢慢的,我们的学生,哎他的国歌能够唱的很准了,因为每天新闻前面都会放国歌,让他们有个国民的教育嘛。慢慢的我觉得以前普通话就是一个工具,用来找钱啊什么的,现在就是认同感增加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的。
    陈: 共同的语言增强了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语言一样有着强力纽带作用的是经济,而股市是经济的风向标,也是民心的指示仪。2009年8月3日下午两点,香港中环某证券交易所。
    音响:
    夏先生:857中国石油,A50中国基金,这个中国远洋,这个中国交通建设,这个是中国铝业,广船国际,
    记者:您今天买了什么股?
    夏先生:我今天2823   A50中国基金。买了一万,原来有一万。(渐弱)你看它这个涨的是一直沿着这个10天平均线,它不像有些跳的很多,它一直比较稳的。
    朱:(压混)夏先生,1997年开始投身股市,今年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了,是个十足的“老股民”。他毫无保留的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十支宝贝股票,清一色的中资股。
    音响:买内地的股票很红火。升的很高,火爆升起来了。现在就是紧紧的依靠内地,只要看内地涨了就高兴。
    陈:夏先生说,手里的中资股也就是这几年才陆续买进的,97年刚回归时,香港人手里可都是本地股,那时不敢买中资股,怕赔本。
    音响:那个时候呢,大家都是喜欢香港本地股嘛,特别是汇丰了、大笨象、还有就是地产股了,安全点的就是买点公用股了,什么港单啊过去有地铁了,都是喜欢这些股。
    朱:改变这一局面的是一支叫做“北控”的股票,它使得中资股由无人问津变成争相追捧。资深证券分析师邝文斌先生回忆到:
    音响:我们以前“北控”在香港挂牌之后呢我们形容这个热的情况是失控,北控变成失控,太热。那个时候因为北控呢也是一个北京的窗口公司,大家对于这个也比较认识。
    陈:说到这一前一后,一冷一热的变化,邝文斌先生给我们讲了个中缘由:
    音响:因为过去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很多的波动,有起有落。那个时候对于国企股也不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呢从今年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基础越来越稳固,特别是这次亚洲金融海啸就很显著的表现出来了,差不多可以讲很多的欧美国家或者其他新兴市场投资者基本没有很明确的信心,是去投资的了,都相信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单单是中国呢他们觉得全球金融海啸的一个绿洲啊,只有这个地方大家是觉得比较安全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原因当然是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巩固,很多企业做的都蛮成功的,另外一方面当然是对于国家的领导人投以信心的一票,就是觉得他们有非常好的能力去管理好这个经济,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中国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体系,但是您从股民的角度的话呢,你要投资的话,你当然是要选取一个你认为是比较年轻力壮的了,那好像欧美的市场我们觉得他蛮是老人家的情形了,对不对啊。
    朱:如今,中资股在港股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半以上,因此股民现在都笑称以前恒生指数是跟着欧美走,现在是跟着内地走,有内地做强大后盾,香港就差不多哪里去。
    邝文斌先生总结道
    音响:我觉得香港还是要保持不断地努力,加强自身的优势。对于内地来讲啊一个比较重要的贡献就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创新,特别是金融这一方面。香港是非常好的一个实验室,或者是一个试点,如果是很多政策的话在香港先行先试,试好了再拿到内地去了,所以角色我觉得还是蛮有能力担当的了。
    陈:语言是文化的根,股市的心理向往的指示,而互相的交往、沟通则是加深了解的最好的方式。从2003年开始的港澳自由行,为这种相互了解的最好的方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音响:
    服务员:欢迎光临周大福,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
    记者:您好,我想看一下那个钻石的耳钉。
    服务员:可以,没问题。
    朱:现在,你随便走进一家香港的商铺,只要店员发现你是讲普通话的内地游客,就会立刻将粤语改为普通话为你服务。店员们说,之前她们的服务语言只有两种就是粤语和英语,但是自从2003年,内地对香港开通自由行之后,他们的服务语言就多了一种,普通话。而且运用自如。海港城周大福店尤经理:
    音响:以前的内地人来香港真的不容易。都是来公干。自从2003年内地自由行开通之后呢,现在来香港越来越方便。
    陈:2003年自由行开通之前,正是sars肆虐之时,香港的旅游市场甚至整个香港的经济面临着一次大的劫难,香港旅游业协会总干事   董要中回忆说:
    音响:对于入境来讲,中央政府啊国家旅游局对我们的协助很大,那个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2003年sars,我记得我那个时候我到机场去看,哇那个时候泰国有个航班我们去欢迎他们,哇我们从来没看到香港机场那么静的,人都没有。我想这个情况香港政府了解旅游的重要性,所以中央政府在那个时候,马上推出自由行,帮了我们很大一个忙。
    朱:二00三年八月二十日,随着广东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政策的实施,港澳游彻底告别政策保护时代,步入全面市场化;港澳自由行正式开放,内地居民只需通过简单便利的签证手续,即可申请到个人签注,随时去香港和澳门。
    音响:董要中
    坦白来讲呢,内地旅客比其他旅客贡献更好,真的。我们看见差不多每个旅客他们在香港的消费平均是5600---6000块。人均消费。可是你说其他地方,比如欧美的旅客,他们消费我们说是差不多5000块以下。他们的花费主要在酒店跟餐饮。可是内地的旅客不同,他们除了酒店餐饮,购物占主要的部分。所以内地旅客对于我们香港的零售餐饮啊是带来很大的贡献。
    陈:频繁的往来交往加深了彼此的深入了解,也加深了彼此的心灵的沟通。
    音响:(接电话)喂,是。这次我们会去北京,大概有100人,就是让他们了解一下国情,参观一些名胜古迹之类的。
    朱:  接电话的女孩叫郑晓玲,她专门从事香港学生到内地交流的工作,已经整整五年了。谈到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小玲说:
    音响:其实每一年都会带给我挺多的感动的,因为我最初不知道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根本不在意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还记得中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什么是国家,你们是什么人?很多人都说香港人,老师就很生气了,什么香港人,香港不是国家,你们都是中国人。当时我们心里面有点不舒服,填那个表格时就是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填下去中国人,我们觉得可能是英国人或者是香港人就是不是中国人,然后我想在2002念我去了上海一次,第一次去交流团,我觉得很新,我觉得上海发展的特别好,就是跟香港没什么分别,商场很大,家庭条件也都不错了,我了解到虽然中国有一些地方很贫穷,但是国家很努力的在发展中嘛,我回来的时候感觉不一样了,就是对国家的认同变的正面起来,而且更重要一点是想要贡献国家。
    陈:抱着这样的信念,小郑积极地从事着学生交流的工作,而这份工作也同样给她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音响:其实每次回来之后我们都会叫他写文章给我们,就是自愿的。但是大半人都会写。他们写的都挺有意思,原来内地有很多东西他们都不知道,例如他们看到故宫或是长城哇,原来我们中国很伟大的,以前就是只是听说没有去过,但是去过回来他们的文章就是写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有一件事情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因为我做了五年交流团,通常我都是希望他们可以和当地人去交流,每一年他们走的时候,他们跟当地的学生就好像老朋友一样都会哭起来,他们都会觉得是同一个家庭里的人。
    朱:  晓玲说,97年香港回归前,那时的学生交流团少的可怜,一年才有几次机会,但是现在你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索,全部都是报名电话。很多人对于祖国的认同感都是在去了内地之后增强的。
    音响:我希望他们对祖国会有认同感,这是最大的礼物给国家也是给自己、
    陈:如今,小郑不仅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着她想要贡献国家的愿望,生活中的她更和一位来自安徽的内地小伙子喜结连理。
    音响:
    郑:我们是在交流团里认识的,那时他是团里唯一的一位博士。其他人都是本科生。后来他开始约我,我还没有感受到,有一次他表白喜欢我,我才知道。
    记者:一开始会不会遇到摩擦?
    郑:肯定有啊,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不太一样。不过后来还好,就是互相都可以包容,后来我也有发现我们这种香港与内地的联
姻结合也有好处,就是彼此有新鲜感。总会有对方没有的东西,对于对方总是会有好奇。
   朱: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这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人称羡。
   陈:同样,香港回归十二年来,包括过去的几十年来,特别是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香港像是一艘船,在祖国辽阔的海洋上航行,也在祖国的港湾中躲避了风暴的袭击。
   朱: 无论是语言的趋同、还是股票的选择、也无论是往来的自由,还是生活的取向,香港都在悄无声息地把命运与祖国结合在一起,面对潮流,顺应变化,求取发展。
   陈:1996年,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一年一度的苹果倒数迎新年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音响:(英总督英语问候大家)祝大家新年快乐!
   朱:  1997年同样的地点,却传出了不同的声音:
   音响:我在这里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祝福全香港的市民新年快乐,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继续共同奋进,把香港建设的更加美好!
   陈:香港回归12年来,在世人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新香港,无论是城市的建设,还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综合的实力,还是人心的凝聚力,它都以一个不同以往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朱:而我们有理由相信,2009年以及今后的香港,将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与内地高度融合、展翅高飞、蓬勃发展的更新香港。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董闯       

在线直播

FM 87.6  (普通话)

FM 104.9  (双语)

在线点播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联系电话:010-86090680
传真:010-68045876
   010-68045708
电子邮箱:hxweb@cnr.cn
邮箱:100866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