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报道展播 | 报道撷影 | 记者手记

作品欣赏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报道展播

《腾飞粤港澳》第七集--为了家乡的明天
中广网 2009-06-30 18:31

    

【现场主持】各位听众,我是主持人某某,我现在走在五邑大学的校园里。和中国其他大学校园迥然不同的是,一眼望过去,这一栋栋矗立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乃至宿舍楼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如:伍舜德楼、吕志和科技楼、陆佑图书馆、十友楼等等,别具特色。
    广东江门,有300多万华侨。他们即使身在海外,但与祖国的命运依然紧紧相连,祖国的强大始终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60年,广大江门籍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以赤诚的爱国之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华侨和港澳同胞以更大的爱国热情投身祖国和家乡的现代化建设。在江门市数不胜数的公益项目中,投资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侨乡的最高学府五邑大学。
    归国华侨黄耀寰【出录音】我们以前很多人,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落后,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教育不行。我们拼命奋斗,就是要为国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让年轻人受好的教育,把国家建设得富裕强大。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华侨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其中有许多是知识分子。1957年,17岁的陈耀光放弃在印尼的家族生意,毅然回到了家乡江门。
    【出录音】那时候爱国嘛,因为那时祖国刚刚解放,作为归侨青年来讲,应该是奔向祖国,也是受到进步思想这方面的教育,当时也觉得中国需要人才,需要很多青年来建设自己的祖国,当时就一片热血,自己就去领事馆办护照了,家里还不知道,家里人不同意的,因为当时中国很穷,你回来要受苦的。
    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心想当医生的陈耀光却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水球队运动员,到蝶泳运动员,再到游泳教练,无论担当什么角色,他都全力以赴,力求最好。先后培养出游泳亚洲冠军严红等众多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为祖国争光添彩。
    【出录音】中国的第一个亚洲冠军就是我的学生,叫严红,当时84年,在汉城运动会里拿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从那时中国游泳应该说冲出亚洲,开始迈向世界了。文化大革命后,整个中国游泳处在一个低潮,但有严红以后,一带头,获了很多奖,全国游泳都上来了。
    在担任游泳教练的30多年里,陈耀光培养的全国冠军多达1000人左右,为我国游泳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国家体委特别为他颁发了“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人才回归,不如人才就地培养。改革开放初期,华侨乡亲反复思量,决定从文化教育入手为家乡尽力。这些深受国家教育落后之痛的华侨,一旦取得了些许的成功,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捐资办学。1983年9月,江门市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倡议,要在江门市区创办一所大学——五邑大学。
    江门市侨办原主任吴淡初回忆说:
    【出录音】最先提出建议搞(五邑)大学的是一个澳门同胞叶汉先生,他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环境,你要搞四个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上面分配的没有多少,所以一定要自己办大学。
    然而,当时的江门刚刚实行市管县体制,财力十分有限。曾任江门市委书记的黎子流说:
    【出录音】钱从何来呢?就是群策群力,内外合一。外的就是我们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
    1984年初,由开平籍知名实业家司徒辉先生牵头,“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响应筹建五邑大学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了。司徒辉先生带头捐款100万港元。华侨前后捐献了3亿多元资金建了五邑大学。大学里共有50多座楼房,每一座楼房都凝聚了海外乡亲的桑梓情怀。
    新会籍香港同胞黄球说:
    【出录音】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人之有祖。五邑的乡亲,根在五邑。
    然而,办一所大学,除了资金,人才的匮乏也是摆在眼前的又一大难题。江门市侨办原主任吴淡初说:
    【出录音】当时面临很多困难,主要一个是没有钱、资金,第二个是人,老师、教授呀这些哪里请。当时就考虑周天行,周天行是开平人,后来调到北京北航当党委书记,五邑乡亲当时唯一在大学当领导的就是他,所以当时请他当五邑大学的名誉校长,请他多出主意多帮忙。后来他就推荐了叶家康来了,北航来了十几二十个人当骨干。
    1985年3月,北京航空学院原副院长叶家康,走马上任五邑大学校长。
    【出叶家康录音】有一个乡亲朋友说,五邑大学的全部财产是一块石头,就是奠基石,就是在经济极其困难,没有人力,物力的基础下,两手空空,白手起家。所以我感觉海外华侨乡亲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物质上的,都是很大的力量。比如利国伟先生,他是香港恒生银行的董事长名气很大,他的捐资在五邑大学是最多的,他主动提出来捐500万建图书馆,一件一件的,这样的建筑他总共有五六件。
    1986年,江门市政府想方设法克服财政困难,率先拨款2500万元为五邑大学兴建教学主楼。学校一动工,华侨们就回来捐款了。第二年,教学主楼顺利竣工,这在当时全国高校中,是规模最大的教学主楼。海外乡亲也从中看到了家乡人办好五邑大学的决心,捐款更加踊跃。
    曾任江门市委书记的黎子流回忆说:
    【出录音】不仅港澳同胞,所有海外美加一带的华侨,每人都记得有五邑大学,每人回来都一定要到五邑大学看一看,绝大多数。回来看一看,能够出一点力,都这样,所以我们这个大学有一个特点,所有港澳同胞华侨是集腋成裘,众志成城。
    说起江门华侨对五邑大学的贡献,五邑大学现任校长胡社军说:
    【出录音】五邑大学的兴办一直得到海内外华人华侨和各位乡亲的厚爱和支持,在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他们捐赠的学费和各类设备、图书、资料等等,占了我们总的国家投资的办学经费的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累计超过三个亿。有名有姓的捐赠者超过一万人,最多的有6000多万港币.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五邑大学已经拥有34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在校学生一万多人。学校始终坚持着“根植侨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为侨乡的发展培养人才。而为了家乡的明天,华侨和海外乡亲们对五邑大学的支持已不仅仅停留在资金的层面。
    五邑大学现任校长胡社军:
    【出录音】有一位华侨叫陈子乐,是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的退休老师,他退休以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自动地坐船从香港到五邑大学,进行英语的双语讲课,风雨无阻20年,没有取过学校一分钱报酬,我们学校也没有支付一分钱交通费,20年,整整20年,一直到08年结束。所以海外华人华侨对五邑大学的那种感情和支持,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在国内的高校中间也是不多见的,非常富有特色。
    为了传承和弘扬侨乡优秀文化,五邑大学专门自编了一套关于华侨历史的课外教材。五邑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戴永洁:
    【出录音】:这套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我们侨乡的特色文化建设,五邑大学作为侨乡的一所大学,非常重视用侨乡文化的精髓作为育人的资源,使我们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们这套书,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学习,了解侨乡历史,在他们思想上首先要打上这么一个印记。学生们反响挺好。
    【现场主持】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一些新入校的大学生拿到了新书,记者采访了几个学生。
    五邑大学学生周晓婷【出录音】:报志愿的时候,就知道学校是华侨捐资建的,没想到学校专门编了一套这样的教材。这套教材,我觉得可以让我更好的了解学校和华侨的历史,学习华侨们的精神,记住他们对江门做的贡献。
    五邑大学学生黄杰强【出录音】:我们这个学校和城市,可以说都离不开华侨的帮助,这套教材对我们新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坐在华侨捐资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可以更用心的去完成四年的学业。
    每一个入学的新生都会去参观华侨历史博物馆。但是这些和教学楼上的名字一样,都是写在书本中的历史,刻在墙上的历史。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会把这种历史中的精神传承下去吗?
    五邑大学应届毕业生叶嘉说:
    【出录音】五邑大学的一草一木可以说都凝聚着华侨的心血与真情,在这所学校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了解了华侨们艰苦创业的历史,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心系祖国,报效家乡的爱国爱乡情怀,在我们这些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心中,他们是一座丰碑,但更将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目标。
    牢记前辈艰辛,牢记身上的职责,五邑大学师生们共同努力,学校教育达到了较高的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出录音】在我们专业来说,我觉得就业率蛮高的,质量也蛮好的,我们班就业率应该有90%以上,就4个人还没有,不是没有找到工作,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今天,是什么样的大学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就业率呢?刚刚说话的这位学生是来自五邑大学今年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黎阳,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毕业不到一个月,他们班90%以上的学生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数据显示,近几年,五邑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学生们表示:
    五邑大学学生叶嘉【出录音】:我打算毕业之后要留在家乡,为家乡做点贡献。
    五邑大学学生梁慧仪【出录音】: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的环境比较熟悉。我是师范生,在我们江门这个地方也有很多贫困的学生,或者是那种流所的学生,我的志愿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教师,培养下一代的花骨朵,为江门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董闯       

在线直播

FM 87.6  (普通话)

FM 104.9  (双语)

在线点播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联系电话:010-86090680
传真:010-68045876
   010-68045708
电子邮箱:hxweb@cnr.cn
邮箱:100866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