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报道展播 | 报道撷影 | 记者手记

作品欣赏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报道展播

《腾飞粤港澳》第五集--海纳百川筑和谐
中广网 2009-06-30 18:31

    

【现场主持】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主持人文娟,我现在正在东莞的环莞快速路上向你播报。在我身边,一辆接着一辆拉着集装箱的卡车快速驶过。在世界IT界有这样的一句戏言:东莞停工,全球停钟。这句戏言说出了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在产业界的地位。

    东莞位于珠江口东岸。30年来,东莞从一个人均纯收入只有149元的农业县变身为国际知名的“世界工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和快速工业化的“东莞奇迹”.
    曾有专家这样评价“东莞奇迹”:仅仅用了不足20年的时间,从农村工业化出发,东莞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多年、亚洲“四小龙”用了4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是什么力量推动东莞以如此速度高速发展?除了靠着毗邻港、穗、深的特殊地理优势外,东莞人在说起自己城市的成功时,都会说到一个词:人才。
    东莞这个由数百万全国各地的“移民”所创建的城市,100多万常住人口,近800万外来人口,他们同根而生、鱼水交融,这种和谐与共容,不仅使东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特有的胸襟和气魄。身在其中者感受和浸润着它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在这片热土上,施展才华、安居乐业、实现着自己的创业之路和人生理想。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以地理优势成了外商们在珠三角的首选之地,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扎堆”设厂,促进了东莞的发展。
 然而当东莞走过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种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在当今社会逐渐显露其发展的困境:土地、电力等资源日渐匮乏;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急速上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企业层次低、核心竞争力差、缺乏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高新人才匮乏、本土观念较重,加之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在全国普及,以及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东莞所具有的优势不再是独有,旧的“东莞模式”已难以为继。
    面对严峻的现实,东莞市政府2006年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然而“双转型战略”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问题。谁能够抢先占有人才,谁就能在现实和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东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引进国内人才来莞工作的若干规定》《东莞留学人员博士创业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意见》、《松山湖科技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全球八方贤才到东莞来贡献智慧,推动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被视作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强大引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常务副局长李航告诉记者:
【采访录音】
    “松山湖科技园的建园定位就是要提高东莞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把科技园建成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三个中心,所以人才必不可少,我们要吸引大量人才过来。松山湖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从环境建设、政府服务、政策保障到创业支持各方面我们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我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理念。”
    2005年从北京来松山湖工作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东莞分部院长、博士、高级工程师季统凯深有感触说:
【采访录音】
    “我们就是政策吸引过来的,设这个广东电子工工业研究院,广东省科技厅有政策的扶持,有启动经费。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人文环境,这里政府的作风给我的感觉非常好,低调、务实、有前瞻性,从05年那个角度来看,它能引进中科院的一个所做产业提升,我觉得还是非常有远见的,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提出来,当场提当场解决,把相关部门都叫来,整体发展趋势是对的,它把引进人才、企业和技术合作放在心里。一个做事的环境,非常适合年轻人闯荡。”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于一体,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去年底,共引进大中型科研机构29家,世界500强企业9家,跨国公司18家,大型高科技企业86家,以及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00多的家。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常务副局长李航说:
【采访录音】
    松山湖自然环境非常好,生活配套非常方便,松山湖是珠三角一个几何中心,从松山湖到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等珠三角主要城市都是1小时,便于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和商业活动。
    目前东莞为高级人才留莞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博士将实行家属户籍可以随迁,免收城市增容费,一年内对其本人每月给予2000元的生活补贴,直至就业为止。
    如果说十几年前,东莞本地人对外地人可能还比较排斥的话,那么现如今在东莞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政府部门、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基层,从基础员工到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外地人才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加大,可以说东莞对于外地人才的吸引力、接纳度正朝着更宽容、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谢主连:来自江西的一名教师,2002年公开应聘到东莞大朗镇宣传教育办当主任,谈起7年来在大朗的工作生活经历,他高兴地说:
【采访录音】
    “大朗好几个部门的领导的一把手都是外地人,我是宣传办的,很重要的部门,你有能力就能冒出来;我跟老莞人关系很融洽,我讲普通话,大家跟我讲话时主动跟我讲普通话,很小的细节,我觉得东莞是沿海开放城市、思想开放、胸襟开放,成就了东莞现代制造业名城,我很感激东莞大朗给我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施展我的能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东莞人才观念正在发生悄然改变,只要有能力、只要对企业、对城市、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就是东莞需要的人才。根据东莞的十一五发展规划,2008年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5.1万人,2010年将达到122.1万人,对比2005年底的83万人,再增约40 万。
    长安镇厦边社区总支部委员会书记莫俊轩告诉记者他们选人用人的原则:
【采访录音】
    “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又这个本领,适合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考虑。”
    洪湖浪:湖北人,96年来东莞打工,97年-08年在外企做职员,09年应聘到长安镇厦边社区居委会做文书工作。
【采访录音】
    “这个城市还是有包容精神的,包括我们这些外地人,东莞市政府这些年为我们着这些新莞人做了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近3年都在19%以上。东莞每年招商引资都不少于40亿美元,相当于新建500个工厂。
    东莞市政府认为东莞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近千万新莞人的贡献,东莞也希望更多的人融入这座城市,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2006年12月30日,“东莞城市暖流行动”正式启动。至此在莞邑大地的许多部门和镇街都纷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新莞人的活动。一股强大的暖流在城市中悄然涌动……
【市民】这个活动很好,好多人啊,什么活动内容都有。义诊啊,缝补啊,咨询都有,搞的很全面。
【采访】新莞人:挺不错的,这样可以给大家有一个文化和生活的享受。
    位于东莞市中南部的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镇从2007年8月1日起,在每个月的1号,都会统一组织各有关单位,以大朗长富步行街为主要活动场地、以新莞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一天的一系列为民、便民、利民的“一号关爱”城市暖流活动 。东莞大朗镇宣传教育办主任谢主连:
【采访录音】
    我们大朗镇开展的一号关爱行动内容非常丰富,有法律服务咨询、计生咨询、义诊、献血、发邮票、电影票、补鞋、、、、这个活动是我们牵头,联合工、青、妇等多个职能部门,联系医院、司法所、计生部门等涉及民生的,得到新莞人的欢迎,让新莞人感受到温暖,传达党和政府的关爱。”
    在东莞,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更深层的还在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文化新城、生态绿城、现代制造业名城三大战略目标齐头并进,图书馆、大剧院、展示中心、博物馆、文化周末、都市彩虹、读书节、艺术节风潮云涌……
    为了丰富新莞人的文化生活,让新莞人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东莞的许多镇、街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娱乐文化活动,长安镇委宣传办公室负责人陶青林该告诉记者:
【采访录音】
    “长安外来人口在东莞可以说是最多的,长安本地人3万多,外地人100多万, 长安搞了很多文化建设都走在各镇前列,长安目前有12个文体协会,12大文体协会里98%是外地人1、2%是本地人,我们有文化艺术节、搞征文比赛、运动会、承办省级大型文化活动。目的就让外地新莞人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就觉得生活在这里有一种氛围,很多在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离开长安后,又回来了很多。”
    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入学问题是新莞人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先后安排47.14万新莞人子女在东莞市接受义务教育。长安镇厦边社区总支部委员会莫俊轩书记介绍说:
【采访录音】
    “镇政府尽所能关心新莞人子女读书问题,实行双向选择,公办和私办,符合条件的新莞人的子女就可以入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新莞人占的比例多,我们投入的教育经费大部分都摊在新莞人身上了。他们留得住、我们才能够发展的长,我们和他们是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情深、和谐共融。近年来东莞市政府除了开展各种关爱新莞人的活动外,还切实为新莞人办好事、办实事。
    2007年4月16日,东莞市委联席会议最终确定将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外来劳动者和建设者改称“新莞人”,让上千万新莞人名正言顺。
    2008年11月6日,国内首个为外来人口而设的专职行政机构——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正式成立,东莞新莞人服务管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采访录音】
    “这个局主要履行如下责任:一个就是制定全市为新莞人服务的体系,政策,计划;第二受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管理好出租屋,等一系列收费;三为广大新莞人今后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一系列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的成立不仅使千万新莞人有了自己的娘家,更激发了新莞人扎根创业的热情和安居乐业的愿望。
【采访录音】
    “有这样的机构为我们新莞人提供服务我觉得很好。”
    “对我们来说有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对我们长期扎根下来会觉得很好!”
    “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这个保障觉得心里安全多了,觉得很温暖。”
    如今关心新莞人、爱护新莞人、服务新莞人的热潮在莞邑大地已蔚然成风。东莞市政府还出资6000万元资助新莞人培训;提高新莞人最低工资标准;新建廉租房和统租农民出租屋出租给新莞人;放宽新莞人入户政策;开展“优秀新莞人”评选;选举一批新莞人担任党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选拔新莞人任团市委专职副书记。

    二十多年前,东莞从“三来一补”工业起步,以诚招商,讲究信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赢得了外商无数的口碑、心碑,使外商宾至如归,把东莞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如今有着“海纳百川”胸怀的东莞,正以最佳的机制、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筑巢引凤、广纳贤才,共筑和谐东莞、共建美好家园、共同实现“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第二次跨越!
   “我觉得东莞应该是一个有发展的地方,在东莞的产业园里科技人员应该是有一番作为的。”
   “我非常希望留在这里,我觉得它有活力、有机会、整个城市都在进步 ”
   “它是一个发展的城市,一个年轻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希望的城市,在这里我可以成长。我愿意奉献我的爱心和力量。”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董闯       

在线直播

FM 87.6  (普通话)

FM 104.9  (双语)

在线点播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联系电话:010-86090680
传真:010-68045876
   010-68045708
电子邮箱:hxweb@cnr.cn
邮箱:100866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