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湖南洞口县月溪镇管竹村,晨雾尚未散尽,田间已响起轻缓的劳作声。留守老人们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将埋在土中的玉竹根茎挖出,抖落浮尘后,一根根粗壮饱满、色泽黄亮的“湘玉竹”便展露真容。这曾深藏于湘中沃土的草本植物,如今在村干部的领航下,成为破解“留守增收难”的金钥匙,为寂静的乡村注入了蓬勃生机。

村民田间喜挖“湘玉竹”(洞口县委宣传部 供图)

近年来,与许多乡村一样,管竹村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现状,村内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儿童。“这些留守村民想增收,但体力有限,传统农作物种植不仅费力,效益还不高。”村党支部书记肖陆文介绍,如何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一直是村“两委”班子牵挂的事。

转机出现在村“两委”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村干部们结合当地实际反复斟酌:玉竹药食两用市场稳定,邵阳作为“湘玉竹”核心产区,种植历史可追溯千年,所产玉竹以根条粗壮、质地柔润闻名,早已形成稳定的市场认知。更关键的是,玉竹种植无需高强度劳作,日常管护省时省力,恰好适配村内留守群体的劳动力特点。

“不能光凭想法就让村民干,得我们先试出条路来。”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带头,拿出自家的几亩地作为试验田,开始了玉竹试种。他们查阅种植手册、请教农业专家,记录下土壤湿度、施肥时机、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关键数据,硬生生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经过三年的精心照料,试种的玉竹喜获丰收,不仅产量可观,卖出后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经测算每亩纯收入突破1.5万元,远超传统农作物收益。这沉甸甸的收获,让村干部们更坚定了带领村民发展玉竹产业的信心。

看到村干部试种成功,不少村民动了心,但也有些村民担心自己没技术种不好。针对村民的顾虑,村“两委”推出了全链条帮扶措施。

村干部们自筹资金批量采购优质种苗,免费发放给愿意参与种植的农户,同时组建技术服务队,定期开展田间课堂,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田间管理的全程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指导,确保每一户农户都能种得好、种得成。

脱贫户肖友生家是典型的留守家庭,两个老人和三个孙子在家,子女在外务工,肖友生一开始担心自己年纪大学不会技术,迟迟不敢尝试。村干部得知后,多次上门给他讲解种植技术,还经常到他的地里帮忙指导。“多亏了村干部的耐心教,我这几亩玉竹长得比人家的还旺呢!”肖友生笑着说,今年他光玉竹种植就增收了17万余元。

村民们集中分拣、装车“管玉竹”(洞口县委宣传部 供图)

种植有保障,销售更暖心。为避免农户遭遇“丰收愁卖”的困境,村干部们主动扛起销售重担。村党支部书记就带着村干部多次前往中药材市场,积极联系销路。凭借着邵阳“湘玉竹”的优良品质,以及村干部真诚地沟通,他们成功为村民的玉竹找到了稳定的“出路”。

“从种苗到技术,再到销售,村里都给我们安排得明明白白,我们只管安心种就行。”参与种植的村民们纷纷表示,有了村干部的“保驾护航”,大家种玉竹的底气更足了。

据统计,全村已有40余户农户参与玉竹种植,种植面积达160余亩,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一根小小的“湘玉竹”,在村干部的领航下,不仅破解了留守群体的增收难题,更织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如村干部们常说的:“只要选对路、带好头,泥土里也能种出‘金疙瘩’。”(来源:洞口县委宣传部)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