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长江日报讯(首席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郑婷)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点火起飞,此时,五星红旗首次在月表动态展示。长江日报记者获悉,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出自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团队之手。

  悬挂于嫦娥五号着陆器一侧的五星红旗,面积为200mm×300mm,重量仅11.8克,需要在1秒钟内完成展示动作。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以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嫦娥五号”国旗则是一面实实在在的旗帜,具有不皱、不变色、耐极端高低温等特点。它采用二级铰链机构被牢牢悬挂于嫦娥五号着陆器一侧,将永久留在月球之上。

  这面国旗是由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实验室”负责人徐卫林教授,带领5人团队耗时8年研制完成,团队另外4人分别为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

  徐卫林教授介绍,为提供符合标准的纱线,经过多次实验研究,确定采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来生产纱线,团队因此技术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为国旗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月球上展示的五星红旗要求抗皱、耐高低温、耐紫外线,还要便于收放,即使收放也要求平整而无折痕。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团队成员倍感压力。

  接到为国“绣红旗”的任务后,团队成员不舍昼夜,当即在原料的筛选,结构的设计,到图形的构建上全面展开工作。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光在选材上就花费了超过一年时间,挑选出二三十种纤维材料,然后通过一系列物理试验,最终决定采用一种以芳纶为主的新型复合材料,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能满足染色性能要求,还能保证国旗卷起时在正负150℃温差环境下不会粘连在一起。

  团队还遇到一个难题:在高低温交变和绝对真空条件下,五星红旗会串色,黄的串红,红的串黄。徐卫林教授的科技成果——天然材料微纳米化技术派上用场,该技术让小粒子不再流动,串色问题迎刃而解。

  国旗上的五角星究竟是绣还是印上去呢?团队成员想更多地体现中国元素,觉得绣上去更有质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汉绣技术将五角星绣在旗面上。反复尝试后发现,刺绣的线与国旗材料收缩不一致,容易导致起皱,最终放弃刺绣方案,改为印五角星,然后套上黄色。他们又想到采用蚕丝,普通蚕丝对紫外线不耐受,团队采用“整理”技术将蚕丝用在了这面国旗上,最大限度体现中国元素。

  最终,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环境的国旗诞生了。“我最美好的8年奉献给了这面永久留在月亮上的国旗。”今年39岁的曹根阳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