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市场管理人员将每天在市场里收集的湿垃圾倒入垃圾处理设备进行处理。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很多市民听说垃圾处理成肥料,前来免费领取。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10月22日15时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一路魏力雪女士和两位同伴,在薛峰市场领取10斤免费有机肥回家养花。这些有机肥哪来的?其实是薛峰市场对垃圾进行处理后,“变废为宝”产生的肥料。

  农贸市场每天产生的垃圾比较多,这也是昔日农贸市场脏乱差“诟病”的原因之一。经过升级改造的薛峰市场,投资30多万元建设的湿垃圾处理站,破解了这个难题。

  一周时间

  处理的湿垃圾变成有机肥

  上料、搅拌打碎、加热发酵,大约一周左右时间,湿垃圾就变身成肥料。

  10月22日上午10时许,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市场,保洁人员何元芳将一桶湿垃圾送到湿垃圾处理站。

  每天,薛峰市场七位保洁工人会将市场枯萎蔬菜、水产品内脏等湿垃圾,不定时送到处理站,进行处理。

  “这个湿垃圾处理站是循环处理的。”负责经营管理薛峰市场的新合作供销一家(武汉)公司运营部经理徐进介绍,每天有湿垃圾投进处理站,然后在处理站的一号舱作搅拌等处理,随后进入二号舱进行烘干加热处理。

  工作人员曹凯按下垃圾处理站的遥控,这一桶湿垃圾通过“托盘”缓缓升起,倒入入料口。长江日报记者爬上垃圾处理器上方看到,鱼废弃内脏、蔬菜叶子等混合在一起搅拌,声音不大。

  大约30分钟后,曹凯打开二号舱的出口,一种类似稻谷表皮打碎的垃圾肥料映入眼帘。“这就是垃圾处理加热发酵后的肥料。”

  见记者有些疑惑,徐进进一步解释,大家可能觉得处理后的垃圾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发酵才能变成肥料,现在刚投入湿垃圾,怎么就有肥料了?“因为垃圾处理是循环的,垃圾处理器一号舱对垃圾搅拌处理后,自然就进入二号舱发酵,先前发酵的垃圾则提前变成肥料。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肥料,是一周前的湿垃圾。”

  据悉,目前,市场方免费将湿垃圾处理后的有机肥送给来买菜的居民。而对市场上分类垃圾中比较少的非湿垃圾,则由环卫工人运走。

  干净整洁

  从卖菜的摊主开始垃圾分类

  对垃圾的处理,薛峰市场在投资近500万元改造之时,就特别重视这一点。能做到市场干净整洁,其一大秘诀就是垃圾分类及时、到位。

  在薛峰市场靠东门处,设立专门区域处理垃圾分类回收。而且,市场还为每位经营户配备垃圾桶,管理人员指导监督市场经营者垃圾分类处理规范,确保垃圾准确投放。

  “我们将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做在前端,而不是积累到后端。”徐进说,薛峰市场采用前端分类,后端回收方式,经营户在自己的摊位上,就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市场保洁员只需统一回收分类后的垃圾。随后,市场保洁人员对回收的湿垃圾和厨余垃圾进行处理。

  46岁张宝春女士是薛峰市场蔬菜经营户,销售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从事这个工作已经有20年。她将芋头刨下的皮,整理在一起,放进自家垃圾桶。“谁不愿意在环境干净整洁的菜场买菜卖菜?”张宝春笑起来,“今年本来不准备做了,就是因为看到菜场垃圾处理好了,干净整洁,还准备干个20年。”

  将垃圾在源头时就地处理,变废为宝,让薛峰市场经营户和前来买菜的市民都受益。徐进介绍,薛峰市场内现拥有120多个摊位和40多个商铺,每天产生湿垃圾4车,这样的一台湿垃圾处理器一天可处理500公斤湿垃圾,消耗本市场产生的湿垃圾绰绰有余。湿垃圾就地生化处理的同时,大大节省湿垃圾的运输成本和处理费用,从源头把控,也为垃圾分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小区姜琳女士说,改造前的农贸市场较为混乱,由于地势较低,地面总是湿漉漉的。现在整个市场很干净、整洁、明亮。

  据了解,在武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对垃圾的处理是验收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武汉农贸市场对垃圾处理上了一个台阶,像东湖高新区关南生鲜市场等,和薛峰市场一样,都引进了专门的垃圾处理站。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