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通讯员 何玲 实习生 陈迪

  7月23日,长征五号拔地而起,托举着“天问一号”,直奔寰宇。

  通往火星的探测之旅,难度挑战颇大。

  点火起飞后,“天问一号”将进行长达7个月的地火飞行,到达火星附近后“刹车变轨”进入火星轨道,还将面临高达2亿公里的超远距离通信挑战……这背后,是包括湖北籍参试人员在内的所有中国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宜昌籍计量系统工程师陈俊——

  最早进场检定仪器仪表,一天站立10多个小时

  确保发射场上所有仪器仪表、设备设置的精准合格,是航天发射任务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

  探测火星任务启动前,宜昌籍计量系统工程师陈俊所在的计量团队已提前20多天进驻场区,开始各类仪器仪表设备设施的检定。

  “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百分之百精细、精准。”陈俊介绍,完成一次标准合格的检定,要操作设置上千次,非常考验岗位人员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今年以来,陈俊先后2次入驻场区,进行全覆盖计量检定,光他个人就完成了1500多台(块)仪器仪表的检定工作,为长征五号B和火星探测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硬件基础。

  检定仪表时,陈俊必须全程站立,为给任务测试工作预留充分时间,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把计量工作往前赶。有时一天要站10多个小时。

  “集中检定的那些天,虽然累,但特别自豪。”陈俊说,当看到长征五号拔地而起、直刺苍穹的那一刻,真切感到身为航天人的光荣和自豪。

  宜昌籍测控总体工程师李伟——

  发射场测控系统的“大管家”,19年来参与10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

  发射场测控系统是掌控火箭飞行状态的千里眼、顺风耳、指挥棒,宜昌籍测控总体工程师李伟是测控系统的“大管家”。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他负责对测控系统进行总体把关、技术指导和统筹协调。

  2001年毕业后,李伟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2016年,他从西昌转战海南,在文昌发射场负责测控系统的技术牵头工作。

  19年来,他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10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如今,他已是中心技术部测量系统高级工程师。

  今年5月以来,为迎战火星探测任务,作为测控总体的李伟两次赴西沙进行测量试验,与此同时,他还撰写测控系统总体方案、阶段评审总结报告、操作类文书等。

  “只有严格履行职责,才能确保测控系统工作平稳,促使各项跟踪测量任务圆满完成。”李伟说。

  随州籍快评系统高级工程师刘波——

  从西昌驰援文昌,为火箭飞行体检把关

  发射场指挥控制大楼的快评间内,随州籍快评系统高级工程师刘波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与数据,实时评判火箭飞行的健康状况。

  屏幕前,他在紧张等待,等着在器箭分离的第一时间,拿出“是否成功”的判定,提供给现场指挥长宣布任务结果。

  这已是刘波第8次从西昌发射场驰援文昌发射场,参与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快评工作。

  “快评就是通过各类数据对火箭飞行状态进行实时评定,确定其各方面工作是否正常,如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判定问题在哪。”刘波给他的岗位打了个形象比喻——为火箭飞行状态体检。

  2011年,刘波团队自主研制的火箭飞行快速评定系统在“中星12号”任务中首次亮相。

  这些年,刘波和同事们还把快评系统的应用从CZ-3A系列火箭扩展到多种火箭型号,从人工辅助升级到智能判读,在护航星箭安全飞天的同时,一次次刷新飞行评定的速度,助力测试发射和星箭产品的持续改进优化。

  孝感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艳——

  编写加注软件,确保推进剂加注安全

  此次火星探测发射任务中,孝感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艳负责的低温加注软件,是确保火箭推进剂顺利加注的重要一环。

  接到任务后,郑艳进驻发射场,天天泡在岗位上。为确保任务加注过程安全可控,她主动申请进入加注库区,监测系统状态,与易燃易爆的液氢液氧近距离接触。

  2014年8月,刚到中心工作两年的郑艳和她的先生主动申请前往海南,加入文昌发射场的创业建设队伍中。

  刚到海南时,发射场条件异常艰苦,为开发全新的加注系统软件,郑艳跟着男同事们,在没有空调的设备间内,加班加点编程调试。

  2016年,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先后首飞成功,郑艳参与研制的低温加注软件顺利为大火箭注入了腾飞血液。

  “天问一号”问天,她也是发射区最后一批撤离人员中唯一的女同志。

  “很享受现在,工作与伟大的事业紧密联系,生活与最爱的人在一起。”发射成功后,她说。

  随州籍发射中心技术部贾宏亮、姚琼夫妻——

  17年携手追梦,矢志航天情更坚

  确定“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后,贾宏亮、姚琼相视而笑。

  他们是一对随州籍夫妻,此次任务中,丈夫贾宏亮担任测发地面总体系统工程师,妻子姚琼担任塔勤厂勤系统工程师。

  “每天,除对任务中的测发系统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外,还要对新一代载人任务的发射场配套建设进行规划论证。”贾宏亮介绍他的工作日常。

  投身航天20载,携手追梦17年,他们把共同的理想融入到挚爱的航天事业里。

  1994年,大学毕业的贾宏亮,选择了发射场上最危险的常规推进剂加注岗位,成为常规动力系统的助理工程师。5年后,姚琼也主动走近大凉山,在同样危险的低温动力利用系统岗位,开启了一心报国的航天人生。

  2003年,两人组建家庭。“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贾宏亮说。

  2014年8月,贾宏亮和姚琼一起提交调往海南的申请,分别投身到“塔架结构安全监测”和“发射场环境腐蚀规律和防腐技术”重大风险问题的创新研究工作中。

  矢志航天情更坚。

  17年来,这对伉俪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专家。谈及未来,他们说,初心不改,期盼用绵薄力量助力祖国航天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