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武汉新小区都将建卫生服务所 解决人口集中片区看病不便

2017-11-22 09:45:00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弦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如何缓解这一现状?公立医院改革后,如何切实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家庭医生怎样才能让居民信得过?……

  昨日,围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询问会。多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现场提问,相关部门负责人作答。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继刚提问说,当前武汉市民看病难主要是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造成的,短期可以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来缓解。目前市里有哪些做法和打算?

  市卫计委负责人回答,武汉市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如果集中在一起,不形成分级诊疗,很难彻底缓解看病难。首先,卫计委谋划通过医联体,让优质资源下放到基层。截至10月,全市已经组建25个医疗联合体,覆盖1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4年至2016年底,医联体内大医院共下派2666人到基层问诊。“只有大医生到了基层,才能把居民留在基层看病。”

  其次,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会诊,让居民与大医院专家面对面诊疗。另外,想让人才真正沉下去要靠政策支撑。目前武汉市规定,大医院医生晋升中级和副高职称以前,必须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满1年;同时,给予每个下沉到基层的专家一定程度的补贴。

  新建小区缺少医院怎么办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安卫东提问说,在调研中了解到,随着武汉城中村及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市许多新的人口聚集区医疗机构配建不到位,居民反映就近看病不方便,如后湖、南湖地区等。“我想问规划部门,在规划建设这些居民区前是否有配建要求?如有,为何没有实施配建?下一步相关部门有何举措?”

  市规划局负责人回答说,从全市摸底情况来看,医疗用地规模逐年在扩大。南湖地区目前规划有4所医院,后湖地区规划有3所,均尚未建成。下一步,要将列入实施计划的尽早完成建设。市卫计委负责人坦陈,医疗卫生区域规划的顶层设计缺乏超前谋划,有些区域人口增长超过预期,出现了新建社区医疗机构缺乏的问题。下一步,要布局好优质医疗机构,不能因资源配置失误而造成群众看病难。

  遏制过度医疗哪些措施奏效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晓东提问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现象,成为加重患者负担的重要原因,请问卫计委如何有效遏制过度医疗?

  市卫计委负责人说,首先是医院自查,包括用药预警和药品审查机制,例如,武汉市中心医院对每一个开出的处方都有规定,只要用量超过临床指南,或者超过行医规范的,立即启动报警机制。此外,卫计委有日常监督,如成立质量控制中心,千余名专家每年不定期地针对医院科室进行监督。市卫计委去年针对过度医疗开展了两次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由医院院长亲自解答,以此倒逼医院遏制过度医疗。

  另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就“看病难、看病贵”展开专题询问

  今后新小区都将建卫生服务所

图为:专题询问现场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郭文杰 实习生朱希 通讯员吕友明 韩红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如何缓解大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求”?什么时候实现就诊“一卡通”……昨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就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展专题询问,武汉市卫计委、食药监局、规划局、民政局、人社局等多部门负责人到场,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的询问。

  据介绍,武汉市将于今年内实现就诊“一卡通”、病历“一本通”、检查结果“一单通”;组织更多专家到基层,缓解看“专家号”难问题;建设武汉儿童医院江南分院及五个区级妇幼保健院,新增3000个儿科床位,解决儿科资源短缺问题等。

  如何缓解专家号“一号难求”

  更多专家到基层或远程会诊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继刚认为,优质医疗资源合理下沉到基层,让基层居民在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是缓解专家号“一号难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此,武汉市卫计委主任陈红辉表示,为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武汉市卫计委推出了许多举措,如通过医疗联合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医生必须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满一定年限才能晋升等。截至今年10月,武汉市13家大医院与24家基层医疗机构结成医联体,覆盖1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联体内医疗资源共享。去年,大医院调派专家3000多人次,到基层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并多次组织专家为基层医院远程会诊。此外,武汉市卫计委还返聘了一批退休专家,组织他们到基层医院传帮带,提升基层医院的造血功能,效果显著。

编辑: 熊峰

武汉新小区都将建卫生服务所

市卫计委负责人回答,武汉市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如果集中在一起,不形成分级诊疗,很难彻底缓解看病难。陈红辉介绍,武汉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组建了168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覆盖率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