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黄陂杜堂村,市民冒雨游玩。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信息来源:通讯员江珊)

  3月15日,2021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地点选择在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这个位于武汉“北大门”的小村庄里,姹紫嫣红的花海、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民居令人眼前一亮。

  杜堂村位于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全村13个自然村湾,471户,1748人,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这里原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距市区较远,土地贫瘠、亩产极低,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打工为主。2014年前,全村抛荒耕地85%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足20%,房屋闲置率85%,其他产业皆为空白。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落后的村湾实现了村党支部“绵羊”变“头羊”、破房变新房、种粮变种花、乡村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民房变民宿六大转变,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

  “绵羊”变“头羊” 破房变新房

  美丽乡村建设激活“一池春水”

  杜堂村的“蝶变”要从2014年说起。这一年,黄陂区将杜堂村选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村庄整体规划,建成出行道路、污水管网、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并对5个自然湾257栋房屋的立面进行改造,使破败的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支部。除了外观建设,区街两级不断加强杜堂村“两委”班子建设,引导村里能人葛天才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让基层党支部成为村湾发展的强引擎。

  葛天才是杜堂村走出去的第一批打工者,多年打拼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对家乡感情深厚,2012年就回到杜堂村流转荒地种植苗木。“村里多少年没有变化,满山遍野都是荒山荒坡,太可惜了。我想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把资源盘活。”葛天才说。

  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葛天才看到政府对农村支持的力度之大,他觉得这是乡村迎来转变的好时机。在政府前期建设的基础上,他流转村里抛荒土地,主动追加投资3000万元,修路面、建广场、搞绿化,完成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

  曾经破败的村庄发生了巨变。“短短几年时间,破房变新房,还住上二层小洋楼,这样的生活做梦都没想到。”杜堂村葛家湾村民卢淑兰见证了村子的“蝶变”。

  葛天才不仅自己带头回乡,还十分重视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他将旗下的武汉市万中集团建筑公司总部迁到杜堂村,并号召5名本村能人重回故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管理。在参与杜堂村“三乡工程”开发的67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5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有32人。

  种粮变种花 乡村变景区

  旅游产业综合收益3.3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想带动乡村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持续造血的产业。”2014年,葛天才又成立了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着手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木兰花乡在打造之初确立了村庄、田园、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思路,改造村庄9个,农房660余栋,建成苗木花卉基地3893亩,恢复耕地农业生产功能1328亩。在农业生产和村庄居住功能基础上,将水资源、林业生态资源植入旅游产业,突出乡土民俗、赏花旅游等特色,开发农耕体验、赏花休闲、滨湖亲水、户外拓展、民俗文化、共享农庄、休闲农家乐、婚纱摄影等产业项目。建成以葛家湾乡村民俗文化街区为核心,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

  荆楚民居与花海园林交织,民俗文化与自然文化结合,木兰花乡景区的人气越来越旺。2017年3月景区开园后,实现综合收入3.3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89万余人,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其中本村农民就业389人。

  “杜堂模式”还带动了柏叶村、崇杰村、北门村等周边村湾联动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乡村休闲示范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园区、乡村休闲景区、新农村社区三区融合、村企合一的发展格局。未来木兰花乡景区还将以杜堂村为引领,重点打造农耕文化产业园、智能体育运动公园、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木兰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带动周边村湾共同发展。

  民房变民宿 资源变资产

  家门口“坐享”四份收入

  村湾成了景区,收益最大的是当地村民。返乡就业的葛台刚说:“以前从来没想过,在家门口能吃上‘旅游饭’,还拿着几份收入!”

  2017年前,葛家湾的葛台刚一直在外打工,工作不稳定,开销也大。听说村里景区开业需要大量招人,他回乡入职当了一名电工,每月工资5000余元。

  后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大家把空闲农房按1600元/平方米价格入股。房屋经过统一设计、装修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招商,打造“民宿+商业街”,引进企业、市民投资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等产业,农户按照入股资产的10%进行保底分红。

  “我家老屋入股后改造成了一栋民宿,每年能拿到4万元分红,家里流转的山地田地每年也能拿到8000多元的流转费。妻子也在景区餐馆帮工,每月工资近3000元。一家人还住进了集中迁建的新楼房,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说起这些,葛台刚脸上笑开了花。

  像葛台刚这样的村民在杜堂村很多,他们原来仅靠外出务工或种田为生,收入单一,现在普遍有了土地流转、景区打工、闲置房屋增值、入股分红四种收入。

  杜堂村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27岁的葛意回乡盘下一处闲置房,销售杜堂村及周边村民家中的土特产。他还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几年下来,店面由一间扩大到三间,年收入从20万元增长到70万元。

  下乡创业的人多了,村里的业态也更为丰富。现在杜堂村还引进12家民宿、8家农家乐、1家土特产电商、1所中国文艺家书画院、1所非遗文化泥塑馆、1家卓尔书店和1所木兰文化博物馆。

  杜堂村是黄陂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黄陂区以点带片,连片成面建设木兰大道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示范带,着力打造全国都市乡村振兴样板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旅助农、以产兴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有一个景区叫黄陂”全域旅游品牌,获评中国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全区农民土地流转收入1.8亿元,闲置农房租赁收入1亿元。建成农村电商站点1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07家、星级农家乐1158家。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增加值129.8亿元,同比增长4.8%。近三年建成“四好农村路”980公里,获评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获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市)。

  长江日报记者李婷 刘娜 余金兰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