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8月25日消息(记者张迪)8月25日是2021年“全国低碳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从“交通低碳化”“建筑领域低碳化”及森林碳汇等多个方面介绍武汉市创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
据介绍,自2012年11月武汉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以来,全市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经初步核算,“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接近40%,2018年、2019年度武汉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均被湖北省评为“优秀”,并于2019年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在推进“交通低碳化”方面,武汉市目前已基本建立“以国铁枢纽为节点、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工程。目前武汉市已有9条轨道交通线建成投运;公交车10029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4985台,占比48.73%,预计今年年底将占总数的50%以上,碳排放量将减少达5万吨/年。
此外,武汉市将实施共享单车治理工程,持续推进共享单车市场规范管理,并推进公共交通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工程,通过科学安排营运班次,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武汉市首次出台绿色港口建设技术标准,将有效提高岸线、能源等主要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污染排放,实现港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在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化”方面,“十三五”期间,武汉市以推进建筑节能能效提升,绿色建筑量质提升工作为主体,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全市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将基本建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并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化与规模化综合利用,探索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及品质。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武汉市通过“绿满江城”“精准灭荒”“长江两岸绿化造林”等大型造林绿化活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固碳增汇效应,截至目前武汉市共有森林面积179万亩,森林蓄积量816万立方米。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将进一步核算碳汇价值,科学评估森林碳汇潜力,摸清碳汇“家底”,并通过保绿护绿、增绿扩面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市碳汇增量,力争在森林经营方面开发一批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