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6月12日消息(李磊 朱素芳 潘宇翔)6月10日早7点,在江汉区常青街复兴村菜场外执勤的城管队员王建敏正在和同事做交接。此时,58岁的王建敏刚刚值守完一个夜班。
自“两创一管”整治工作启动以来,江汉区常青街综合执法中心加强巡查,通过“5+2”、“白+黑”、早中晚三班,设置固定、流动岗哨等多种巡查模式,营造既便民利民又整洁文明的城市环境。
市容市貌的“守护人”
“老板,还有虾球嘛?”
“没有了,卖完了。”
“上午11点不到,卖晚了多进一些货啊”......
6月11日上午,端午节前夕,常青街乔辉生鲜市场内一水产摊位前,摊主张女士忙的热火朝天。

图为:客户在张女士的商铺购买水产品
之前为了维持生计,张女士夫妻走上街头摆摊,售卖水产,成为了“流动摊贩”,也是综合行政执法队员的“老朋友”。在常青街综合执法中心耐心劝说下,最终搬进街道新建的菜市场,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摊位。
“之前我在露天摆摊,风里来雨里去的,现在有了自己的规范摊点,经营起来也安心多了,生意也好了很多...... ”面对采访,张女士乐呵呵地说道,脸上挂满了笑容。
常青街综合执法中心负责人罗敬介绍,疫情期间,武汉对市场的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兴村老菜场受限于地理位置,难以升级达标,不利于疫情检测防控,街道对该市场依法予以拆除。然而,被拆除菜场的商贩大部分都是来20年前为“支农返城”群体,没有固定工作的弱势群体,摊位虽小,收入虽薄,确实关乎千家万户的“饭碗”,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为此,街道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原菜场附近暂时闲置地块为经营户们开设了临时市场。很快,一个复兴村马路市场就诞生,从事贩卖蔬菜、肉类、水产的摊位多达130多家。因为地段好,价格也便宜,马路市场非常繁荣,人来人往,叫卖声此其彼伏,烟火气十足。

图为:常青街城管执法队员走访商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拥而上“无序”的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彻夜喧嚣,五味俱全,让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拥挤不堪,受到周边居民诟病,更直接影响城市影响。
“‘武汉重启’后,大量摊贩涌上街头,部分居民更瞄准商机,在自家门口私自设摊经营,造成了市场内物品乱堆乱放、卫生环境差、非机动车乱停放等现象,让原本拥挤的市场显得更加秩序混乱。”罗敬说,随着疫情好转,江汉区政府办组织街道和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职能部门进行联合整治,并就近对一老厂房进行改造,按照智慧化菜市场标准,新建了新的菜市场,劝导小摊小贩搬进固定摊位,让流动摊贩“有家可归”。“每天凌晨3点到上午9点,连续集中整治了一个星期,终于还路于民,为了强化效果,我们安排力量值守了一个月。”
群众的“贴心人”
10日,穿行在常青街银河里社区的“118”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小区道路,非机动车规范停放,绿化区域整齐靓丽,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多年的老旧小区,一度小区内违规搭建、花坛里杂物乱堆乱放现象严重。提起生活环境的变化,社区居民都欣喜不已。
“违规建筑拆除了、花坛整理了,小区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整洁,小区旧貌换新颜,我们住着也舒适。”近日,随着江汉区常青街银河里社区“118”小区内私搭违建拆除、花坛的整理,社区居民纷纷点赞。73岁的居民唐菊英说:“城管是下大力气了,环境整洁了,看着都舒心了”。

图为:整治后的“118”小区绿化区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整治提升前,考虑到可能给居民带来不便,城管队员多次上门与当事人劝导,这一举措,获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家爹爹是身患五种重症的病人,从疫情期间开始,城管队员就开始帮忙跑腿,一直持续到现在。”谈到常青街城管队员,唐菊英的话语里充满了感谢。
无独有偶,不仅是唐菊英,还有不少人对常青街这支城管队心存感谢。“我两个姑娘都没有工作,多亏了街道城管又是帮忙介绍工作,又是帮忙找商铺。”复兴社区居民纪荣生点赞道。
“我是常文里20多年的老居民,心情舒畅,眼睛蛮亮。我总是跟街坊们说,有事找穿制服的,穿制服的就是做事的!”复兴社区居民汪珍香说。
“一方面是本职的城管工作‘马上办’,另一块是本职以外,只要我们能帮忙的,就尽力而为。”罗敬介绍,常青街综合执法中心共有队员11名,其中党员8名,年龄层从“60后”到“90后”,却有着一样的干劲和担当,大家希望自己不仅是居民眼中的“严城管”,更是让城市管理和服务变得更暖心、贴心的“好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