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产粮名县”唐河县的“蜕变之路”

2017-05-28 15:43:00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四野流金,机声欢唱。5月底6月初,素有“中原第一镰”之称的河南省唐河县迎来了又一个夏粮丰收季,粮农捧着金灿灿的麦子笑声荡漾:“今年麦子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心里最得劲儿!”

  无论市场怎样波动,这里的粮食面积何以始终趋稳趋平?无论气候怎样变化,这里的粮食产量何以始终连年递增?无论虫情怎样蔓延,这里的虫口夺粮何以始终有惊无险?无论改革怎样艰难,这里的现代粮业何以始终站立前沿?

  穿行在唐河县的平畴沃野调查走访,一个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渐渐浮出水面——

  扛得起的政治担当:“头等大事”数稳粮

  5月28日,是古城乡仪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海国勇最忙的一天,农机手调动不开,他临时上阵开着联合收割机加入了机收的大军。

  “焦麦炸豆的时候,也就这一星期时间。我得赶紧收自家的千把亩麦子,还要给其他农户收割,赶趁得吃饭的空儿都省了!”海国勇的夏粮种植面积每年都稳定在千亩以上,他说:“对咱农民来说,种粮就是职业,是主业。”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洋溢着高度的种粮自觉,这种自觉对全县粮农来说是常态,对唐河县委、县政府来说,也是常态。

  唐河熟,豫南足。唐河是有着245万亩耕地、近120万农民的农业大县,位居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声名远扬的“中原粮仓”,连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15年来夏粮生产面积持续稳定在200万亩以上。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台后,唐河始终把稳粮增粮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持续提供政策支撑,持续改善生产条件,持续加快科技长入,持续推进结构调整,持续提速产业升级,让现代粮业成为农业强县的重要标志。”县委书记李德成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的丰产丰收再次见证了唐河稳粮增粮的政治担当。据统计,今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因消化粮食过剩产能比去年调减7万亩,全县预计夏收小麦面积203.2万亩,单产487.3公斤,总产99.02万吨。其中,单产数量比去年486.5公斤略有增加。

  到2020年,将实现小麦生产全部优质化、专用化。

  看得见的增产潜力:“明星标田”树样板

  “平均一亩地产量在1100斤以上!有了高产创建示范方,增产增收有方向。”在张店镇青泉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尹中原说。

  唐河的高产创建、标田示范工程从未停歇。

  今年,全县高标准粮田规划建设面积28万亩,第一季度已完成2.7万亩。在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落实上,共落实小麦示范面积1.11万亩。其中,建立小麦万亩示范方、千亩综合示范区、百亩单一技术试验区各1个。

  走进唐河县16.3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只见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海中道路宽阔,林带绵延,病虫情测报站、灌溉排水设施、气象监测站等设施一应俱全,示范带动效应清晰展现。

  在2016年规划建成高标准粮田21.9万亩的基础上,唐河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150.4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1%,为粮食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完成五年全国整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重要任务,被确定为全省万亩高标准粮田提升建设示范点,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步入全省前列。

  把惠农资金用到高产创建的刀刃上,唐河连片打造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五年来,共有效整合农综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小农水重点县、现代农业、土地整理、农机深松等涉农项目资金9.7亿元,集中用于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唐河让粮食生产保有源头活水,岗丘区乡镇按照“蓄住天上水,截住沟河水,用好过境水”的原则,大搞小型蓄水池、水窖、堰塘坝等雨水积蓄工程建设;灌区乡镇以渠道清淤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为重点,提高工程标准,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平原区乡镇以打井配套为重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全县先后建设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8万余处,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00多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织得牢的推广体系:“虫口夺粮”显威力

  每个乡镇都建有病虫监测点,每周下大田2—5次调查,每调查发现一次就发布一期病虫情报并写出解决对策……

  唐河县农业局植保专家杨立新边翻看今年的工作纪录,边向记者介绍今年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情况:在源潭镇2000亩小麦重大病虫害进行防治示范,在桐寨铺镇1.5万亩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防治示范,在示范方内8个小麦拌种实验区和3个赤霉病防治试验区开展防治试验……共调查全县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20万亩,防治18万亩;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115万亩,防治80万亩;麦蚜、麦蜘蛛发生30万亩,防治30万亩。

  面对日益多发高发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形势,“虫口夺粮”成为粮食生产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唐河的应对策略是仅仅依靠日益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今年全县持续完善建设了11个农技推广基层区域站,每个基层区域站均建立了小麦示范方,每个示范方落实示范面积200-300亩。适时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调研和技术指导咨询;建立了24个农情测报站点和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年引试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了适宜我县推广的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当家品种37个,年生产优质粮食作物种子3000万公斤;全县成立机防专业组织98个,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40万亩次以上;积极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使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入户率达98%以上。

  依托完备的农技推广体系,唐河紧抓住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建制推进试点县的机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3期,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300人,全县参训农民总人数累计达到2341人,颁发认定管理证书1919份。

  靠得住的生产动力:“装备引擎”马力足

  “别烧秸秆了,飞机喷一喷就妥了。”今年,无人机喷洒秸秆腐熟剂的作业效果让唐河粮农顾虑顿消。

  唐河县珠海银通无人植保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戴凤舞告诉笔者,新农机结合新农艺的农业生产革命开始显现逐步扩散的“涟漪效应”,无人机开始成为种粮大户的“帮手新宠”。

  唐河是农机拥有大县,是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河南省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县拥有农机专业合社200家,农机总动力达到248万千瓦,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15万台,配套农具35万台(套)。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已成为支撑唐河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为了加快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发展,打造农机制造“产业高地”,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确立了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农机制造产业园,计划打造出中国中部最大的百亿农机装备基地,通过农机制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跨越。

  据县农机部门负责人张凌介绍,农机产业园成立以来,亚澳(南阳)农机、南阳向阳红、南阳大华农机、南阳南商农牧、唐河东联变速箱厂、珠海银通植保无人机等10余家总投资逾20亿元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入驻。其中亚澳农机、向阳红农机、南商农牧是南阳市政府重抓重推项目,南商农牧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新三板”。

  “今年,唐河县政府对于购买入驻企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并参与“一喷三防”作业的农民合作组织,实行省县两级财政累加补贴政策,机具补贴后每台仅需2万—2.3万元。”副县长马俊宏说,“随着亚澳旋耕机、向阳红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的投产下线和众多企业的陆续入驻,农机产业园的集约效应、集群模式进一步凸显,将逐渐补齐制约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

  摸得着的龙头效应:“试水改革”起好步

  如何让粮农增产又增收?这是唐河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直秉持的理念。践行这一理念,最根本的破题之举就是发挥龙头企业、新型主体的龙头带动作用。

  前不久,唐河县锋塔小麦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万亩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李光法说:“加速粮业转型,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一个基地可以带动一项产业,可以拉动一个产业链条,我觉得从我做起至关重要。”

  据统计,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7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3家。2016年唐河县曹氏·百川粮食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省级产业化集群。说到加工企业,唐河的加工集群由来已久。数字显示:全县发展小麦加工企业84家,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是全县小麦产量的两倍以上,初步形成了小麦加工、饲料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

  不但是产品加工,就产业带动来讲,唐河先人一步,先试一着。2016年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7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352家,培育出国家级合作社5家,省级合作社8家,市级示范社42家,县级示范社100家,全县共发展家庭农场95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

  依托这些主体,初步建立了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服务网点覆盖面达60%以上,止目前,全县土地托管面积达132.2万亩,土地流转76万亩,其中合作社流转土地34.03万亩,种粮大户流转土地28.36万亩,涉农企业流转土地9.07万亩,家庭农场流转土地4.54万亩,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31%。

  “龙型经济”业已成为唐河小麦经济的主导产业方向和经营理念,假以时日,我们可以看到唐河小麦经济在中原地区的强势崛起。(记者 李钦烽 徐克林)

编辑: 张航
关键词: 唐河县;粮食产量;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