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图片 | 财经 | 体育 | 音乐 | 书院 | 汽车 | 旅游 | 军事 | 民族 | 台湾 | 教育出国 | 中广在线 | 银河台 | 电子杂志 | 中广评论 | 热点专题 |
| 贵州 | 宁夏 | 新疆 | 甘肃 | 厦门 | 河南 | 吉林 | 内蒙古 | 广西 | 珠海 | 兵团 | 青岛 | 江西 | 浙江 | 江苏 | 深圳 | 大连 | 中国广播报 | 中国广播 |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 中国广播广告 |
| 社区 | 论坛 | 博客 | 曝光台 | 中广演播厅 | 广播风景线 | 中广人物 | 特别推荐 | 新闻和报纸摘要 | 中国民歌榜 |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
广播频率: 中国之声 | 经济之声 | 音乐之声 | 都市之声 | 中华之声 | 神州之声 | 华夏之声 | 民族之声 | 文艺之声 银河台: 娱乐 | 精品推荐 | 独家访谈 | 银河盟友 | 往期回顾
    独家报道 | 图说登封 | 登封之最 | 登封禹文化
新闻排行 更多...
·兰成长案山西矿主被判无期
·英兵充当男妓空军基地内接客:80英镑一次
·不满高考制度 湖南一考生高考故意4课挂零
·庞玉良收购帕希姆国际机场 7月5日办手续
·聋哑人身陷河南黑砖窑5年 目睹工人被打死
·青岛生威啤酒瓶盖“不启自开” 伤人眼角膜
·女子账户突少23万忙报警 窃贼却是丈夫
·小S怀上男丁 携夫返台不信老公夜店泡妞
·拿什么告慰被面包逼死的少女
·装车后又混合 郑州分类垃圾箱有何意义
网络带你游 更多...
依在山里的佛祖
泰山秀景02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登封禹文化
大禹文化,登封为盛
中广网    2007-07-1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据《史记?封禅书》载,中华始祖黄帝曾多次巡游嵩山,唐尧和虞舜也曾在此留下足迹。40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都城就建于登封阳城(今告成)。《汉书o地理志》注引《世本》载:"禹都阳城"。《国语》韦昭注:"夏居阳城。"20世纪70年代对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学的角度也证实了王城岗就是夏代早期的都城。大禹不仅建都于此,《淮南子》还记载了大禹舍生忘死治水的故事。西周初年,周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曾在嵩山下的阳城,立土圭,测日影,验四时,定历法,并留下中国最古老的天文遗迹"周公测影台",至今犹存。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数千年的文明时代自此开始,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夏王朝冠名为夏,显而易见,它是夏部族创造和建立起来的,夏部族最早就生活在中岳嵩山地区。嵩山古称外方山和崇山,属于秦岭支脉,位于今河南省西部的登封、新密和伊川县之间,西接熊耳山脉,东临黄淮平原,北近伊洛盆地,南对颍汝河谷,主峰在登封市北,古称太室,又称中岳,我国古代夏部族就兴起于此山周围。三国时期的学者韦昭说:"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夏部族的祖先鲧和禹,史书又称之为"崇伯鲧"(《国语?周语》)和"崇禹"(《逸周书?世俘解》),说明他们曾是崇山即嵩山地区的部族首领,他们所在的部族当然也是生活于古代崇山即嵩山地区的主要居民。
    
    文献记载,在夏禹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大地洪水为灾,是禹带领广大部族群众进行了治理洪水的斗争。《淮南子》云:"尧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畚锸以为民先。"意思是说禹治洪水,亲自操持挖土的锹铣和盛土的簸箕走在群众的最前面。《尚书?益稷》注:"禹娶涂山,甫及四日,即往治水。"意思是说夏禹刚刚结婚四天,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奔赴治理洪水的第一线。而夏禹的夫人涂山氏女也不愿在家贪图安逸,而是不畏艰险,跟随丈夫前往治水,于是夫妇二人在嵩山脚下抗击洪水并且互相关怀和支持的英勇举动,被后人演义出千古传诵的的神话传说。《随巢子》云: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意思是说夏禹为开通嵩山北麓的轘辕山道以泄洪水,不惜变作一只健壮有力的大熊,嘴拱爪挖终于开通了山道。《淮南子》又云:禹"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意思是禹对夫人说:听到鼓声响,再把饭送来。可是变作大熊正在努力工作的禹,却踩掉一块山石撞到了鼓上,身怀有孕的涂山氏闻鼓声送饭而来,见到大熊惊慌而逃,跑至嵩山脚下变作一块巨石为禹治水所用。禹见此颇受感动,于是说到:先为我生下孩子吧!巨石遂即裂开生下一位男孩,这块巨石就是后世所称作的"夏后启母石"(附"启母石"照片),意即夏朝国王启的母亲石。传说这个男孩由巨石开裂而生,因此就取名为"启",也就是后世所称作的禹的儿子"夏后开"。启母化石的传说,到汉代仍广为流传,《汉书》就记载汉武帝曾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专程"至于中岳……见夏后启母石。"汉人为尊重启母涂山氏女充当禹的贤内助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在这里建造启母庙以作纪念,其庙门石阙至今犹存,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现今登封市区的一大人文景观。
   
    夏禹率领群众治理洪水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当时各个部落的讴歌赞扬、爱戴和崇敬。《史记》记载:"惟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天下于是太平治。"意思是说在当时的部落首领中,以夏禹对群众所做的贡献为最大。他在治理洪水过程中,开辟了众多的荒山,治理了众多的湖沼,疏通了众多的河流,划分了管理区域,从而使广大部族群众得以正常进行生产劳动并过着安定生生活。因此,他也理所当然地被推举为部族首领,他所居住的阳城也成为当时人们朝拜的圣城。《孟子》云:"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史记?夏本纪》又云:"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意思是说:前任首领大舜年老力衰,举荐夏禹为接班人。十七年之后,大舜寿终正寝。三年守丧结束,禹想让舜的儿子商均继任首领,而自己躲避到阳城居住,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却心向大禹,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往阳城朝请大禹。禹于是乃不负众望,在阳城正式担当起部族首领的重任。
    
    禹居阳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仍能熟知其事,位置就在今登封市太室山以南的告成镇,这里在唐朝以前一直称作阳城,唐以后才称作告成镇。古本《竹书纪年》说:"禹都阳城。"《世本》也说:"夏后都阳城。"《国语?周语》韦昭注说:"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如上文所述,"崇高"山就是嵩山。《孟子?万章》上赵岐注:阳城"在嵩山下"。《史记?夏本纪?正义》说:"阳城县在嵩山南二十三里。"《括地志》又说:"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1977年,我曾陪同贾峨先生和安金槐先生多次前往调查,果然在今告成镇以东、以北发现一座规模颇大的古代城址。该城背倚马岭山,南临颍河水,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700米,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其中北城墙保存较好,从墙体缺口发现城墙的最下部为春秋时期夯土层,上部为战国时期夯土层,城内还发现有汉、唐时代陶片,可知这是一座建自春秋、应用到汉、唐时期的古城(附阳城遗址位置图)。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这里参加考古实习的辽宁大学的同学们,还在城内捡到不少战国到汉代的印有"阳城"和"阳城仓器"的陶文(附陶文照片),这就确凿地证明,这座城址就是文献记载的阳城旧址,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惟一的一座春秋到汉唐时代的阳城城址。当然,仅靠这座城址,还不能论定夏禹所居的阳城就在这个地区,更为重要的是与发现上述阳城旧址的同时,我们还在今告成镇也是阳城旧址的西侧,发现了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附城址图片),这就是学术界现今所称的王城岗城堡基址。该城北靠嵩山南麓王岭尖,南临颍河水,东傍五渡河,向西则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城址略呈每边长约90米的正方形,东南角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所在,城内面积约10000平方米。城墙被毁无存,墙底基槽尚还存在,以我所负责发掘的T23探方为例:基槽呈倒梯形,口宽4.4-5.l米,底宽2.56米,深2.4米,槽内填以棕红色黏土用河卵石块层层夯打而成的城墙基础(附T23探方遗址照片),城墙的其他部分基槽结构也大致如此。城内的大型建筑也已被毁无存,只发现有少量的窖穴和埋有人骨的灰坑等。众所周知,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约就是文献所记夏禹生活的时期,因此王城岗城堡基址的发现,就为我们探索"禹都阳城"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但是,就这座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城堡基址而论,作为"禹都阳城"的聚落中心,显得过于窄小。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现今的河南省区,已经发现了多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相比之下,以王城岗城址为最小,这与当时作为人们朝拜圣地的阳城地位实不相称,多年来许多学者曾理所当然地对此提出疑问。现在,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地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专题组在这里又发现了一座大型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进一步解决了这里是否为"禹都阳城"问题。据主持该城址的发掘者方燕明先生介绍:大城环绕着小城而建,原来发现的小城位于大城以内的东北部。大城的城墙无基槽,为平地起建。北城墙残存370米,残高0.5-1.2米,墙体为纯净而坚硬的黄色土,也是用河卵石层层夯打而成。城墙以外还发现有城壕,北城壕长约630米、宽约10米、残深3-4米,向东通往五渡河,西城壕向南则可能通往颍河,从而形成以人工护城壕与天然河流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全城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祭祀坑、玉石碂、白陶器等,另外,还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的遗迹。这是中原地区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大城围绕小城而建,既是前所未有的,在同时期的城址中也显示出独有的特点。城内布局虽然正在发掘,尚不明了,不过现已发现的祭祀坑、玉石碂和大型夯土遗迹等,都是一些含有当时重要文明因素的载体。所有这些,说明王城岗大城以其规模之大、文化内涵之重要,以及它的存在年代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与作为当时聚落中心的"禹都阳城"地位相符合,文献记载"禹都阳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镇应当说是正确的,科学的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个历史事实。"禹都阳城"所在位置的论定,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距今约4000年以前的夏禹正是以嵩山阳城为中心,率领广大部族群众艰苦奋斗、治理洪水、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并适应着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改革,开拓进取,迅速统一了中原地区,为夏王朝国家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政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禹是夏王朝国家政权的奠基者,也是我国古代文明时代的开拓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原古代文明的曙光最早应在这里出现、这里可以说是中原古代文明的摇篮,以夏禹为首的广大部族群众正是从这里,推动着中原地区迅速进入文明历史的新时期。(吕宏军)

来源:中广网河南频道    责编:尹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