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十吨以下到千吨以上 从江上开船到水上"4S店"

2017-06-22 09:20:00来源:大河报

  核心提示|从载重量仅有8吨的木船,到载重量3500吨的铁船,再到为万吨以上级别的船只做保养维修服务,司月胜前后经历了40多年。40多年时间,对这个和水几乎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河南人来说,是一部浸满了辛酸、劳苦的奋斗史和创业史。

  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群体。在长江之上,异乡之滨,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河南船民。他们开着船,从淮河出发,在京杭大运河里漂荡,到长江上谋生,再到逐渐占据长江的航运市场。他们走过险滩,走过远路,是打拼在长江上一种“皮实”的存在。

  闯荡

  从淮河出海从长江下游到上游

  生于1964年的司月胜,早已过了半百之年。从老家新蔡的水路,到广阔的长江水道,再到操办水上船只“4S店”,司月胜一路走出来的历程,是曲折的,也是充满故事的。

  司月胜回忆的起点,是11岁那年,他的父亲,是老一辈的船民,当时他们在洪河和淮河之上,给别人拉水泥船,驾驶木船,往返于送货的水路之上。省内的淮河段,是他们早期的航运范围。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放开,他们开始尝试走出河南,在京杭大运河上闯荡。

  “货源的紧张和竞争的加剧,促使我们走出去寻找挣钱的机会。”司月胜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看到了长江水道上的商机,成为最早一批在长江上闯荡的河南船民。

  “随着来长江的河南人越来越多,船只越造越大,长江下游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能够在长江上立住脚,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我都敢去。”司月胜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长江上游的激流险滩里行船,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其中,重庆到涪陵段的长江河段,因为暗礁较多,是他印象里属于最难跑的。在其它水域时速8公里的船只,在这里的水道全速行驶也只是4公里每小时。

  历程

  木船、水泥船、铁船8吨到3500吨的蜕变

  见证司月胜闯荡历程的,不仅是不断延伸的航线,还有不断变大的船只。

  1975年,还在家乡水道上跑运输的他,所驾驶的船只载重量只有8吨,材质也只是木头。煤炭、黄沙、粮食、盐,是当时的主要货物。到1979年,原来的船只被50吨载重的水泥船替代。之后,他们走出了河南,在京杭大运河上行船,船也换成了60吨的水泥船,用这艘船,他们将安徽收获的油菜籽,运送到江海交汇处的上海。

  到了1986年,初来长江水道的他,将水泥船换成了铁船,载重量是120吨。这艘船陪他度过了五年的时光,在长江下游完成了最初的尝鲜。

  1991年,他卖掉了这艘船,购买了原材料,通过造船厂制造了一艘载重量250吨的铁船。靠这艘铁船,他溯流而上,到上游的三峡附近,到激流险滩行船。1998年,他的船步入了“千吨”时代。为了招揽生意,运输更多货物,他置换了1300吨载重量的船只。

  他的最后一艘千吨船,使用的时间更短。2002年,他置换到3500吨的船只,在重庆、宜昌、南京之间的长江水道上跑生意。那两年,是长江航运生意最好的时段,往往一个月,就能挣一二十万。司月胜说,2003年下半年,他曾经用13天的时间,跑了一趟万州的生意,净赚了20万。

  就在其他人疯狂造大船、幻想长江水运长盛不衰时,司月胜卖掉了他的最后一艘船,暂时退出了长江水路。而很快,长江航运生意也开始逐渐萧条。 转变

  告别行船 做起水上“4S店”生意

  在经历短暂的上岸生活后,司月胜又重回到长江,做起了货代生意。2013年,他瞅准商机,花大价钱建造了浮船坞,做起了长江航运的服务业。

  号称华中第一高楼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与汉口百年外滩隔江相望。长江水滚滚流逝,司月胜站在自己的办公船上,就能看到这座正在建设当中的摩天大楼。而他的浮船坞,就漂浮在不远处的江水中。

  给船只做保养、维护、喷漆业务的浮船坞,被称作漂浮在江面上的“4S店”。这种“巨无霸”,既可用于修、造船舶,又能用于打捞沉船,运送深水船舶通过浅水的航道。

  司月胜的这座浮船坞,长达130米,宽36米,能给两万多吨载重量的船只做维保。从远处看,它有一个巨大的“凹”字形船舱,两侧是高墙,前后端敞开,实际上是一种构造特殊的槽形平底船。这样一来,偌大的船只,不需要上岸,直接驶入浮船坞中,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维护。他说,在他维修的船只当中,咱们河南老乡的占了很大比重。记者刘瑞朝田园文王亚鸽摄影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4s店;司月胜;1986年;1975年;开船

从十吨以下到千吨以上 从江上开船到水上"4S店"

核心提示|从载重量仅有8吨的木船,到载重量3500吨的铁船,再到为万吨以上级别的船只做保养维修服务,司月胜前后经历了40多年。就在其他人疯狂造大船、幻想长江水运长盛不衰时,司月胜卖掉了他的最后一艘船,暂时退出了长江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