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巍巍大别山,浓浓红色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栉风沐雨、沧桑巨变,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本网特开设专题《大别山上红旗飘》,采用“党史+短视频”的形式,邀您跟随镜头走进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参观光山花山寨会议旧址,探访商城金刚台红军洞群……追寻先辈足迹,聆听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使故事“可视化”,让“党史”活起来,推动党史学习“走深、走实、走心”,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央广网信阳5月27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 实习记者 李冬冬)正所谓“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初夏的商城风暖日晴,绿草如茵,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尽管离金桂飘香还有一段时间,商城县文明实践中心、王霁初文化广场、金刚台猫耳峰景区……这些地方随处可见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与曲谱,似乎无不在诉说着这个古老的城市与桂花的不解之缘。
  
  商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门前石碑上镌刻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央广网发 李冬冬摄)
  “八月桂花遍地开,首先是从我们商城唱开,商城是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 中共商城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王志昌解释道,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1929年5月6日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商城起义一举成功。5月9日,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工农红军武装第11军32师。同年12月25日,红32师解放商城县城,并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胜利的喜悦不断在群众中蔓延开来,为庆祝商城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有人提议用文艺的形式来歌唱革命成果,庆祝苏维埃的诞生。
  
  商城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王霁初烈士纪念碑后刻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央广网发 李冬冬摄)
  找一个文艺能人,对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商城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王霁初是出了名的艺痴,从小就热衷于收集民歌小调,是个不错的人选。” 王志昌说,当时文艺宣传队的同志表明来意后,王霁初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先唱了《淮南调》,大家觉得有些伤感,不符合喜庆的主题;又唱了《砍柴调》,大家又觉得太散,不够有气势;最后,他唱了一首《八段锦》,轻松欢快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随后,当时县里负责宣传的红日报社总编辑陈世鸿依曲填词,经由文委主任吴靖宇修改后,《八月桂花遍地开》就诞生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欢快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浓郁的地方特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庆祝会上一炮而红,迅速在鄂豫皖苏区流传开来,成为党政军民们的必唱歌曲,后又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到全国的大江南北。
  
  1982年《光明日报》刊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文及其局部图。(央广网发 李冬冬摄)
  不过,对于《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于商城这个说法,有人提出了质疑,商城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熊伟生给予了回复。第一个质疑就是:当时解放商城,建立苏维埃政府是12月份,为什么要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代表金榜题名,每年8月是乡试放榜的日子,正逢桂花开放的时节。‘八月桂花遍地开’和‘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采用的是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桂花引出来我们对于新生的工农革命政府的喜悦。” 熊伟生说,1982年《光明日报》刊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文就有力地证实了这一说法。
  “从方言习惯用语来看,这首民歌是依据大别山的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其中‘呀’‘哪’‘啊’等都是本地惯用的语气词。”熊伟生表示,《八段锦》是信阳民歌的一个曲牌,原来的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从内容上看,改编后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对大别山地区特定时期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而从音乐风格上看,这首歌与自古流传至今的大别山区传统民间音调相一致。它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也为中国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建设提供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佐证。
  
  两名游客在金刚台猫耳峰景区内驻足观看《八月桂花遍地开》。(央广网发 李冬冬摄)
  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全中国,从部队到地方,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到新时代,《八月桂花遍地开》一唱就是90多年,今后还将一直唱下去。就像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商城县委书记李高岭在商城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中所说的那样,“经典革命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是历经多年积淀下来的艺术精华和时代坐标。”传唱革命歌曲、讴歌党的历史,旨在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展示商城干部群众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励全县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现“两个更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