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河南分网3月25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 通讯员 周鹤琦 杨海燕 )大规模植树造林,增绿、添彩、提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名片……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紧紧围绕森林漯河建设目标任务,高标准部署,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绿色答卷:全区2019年累计完成生态造林3850亩,占市定目标的183%;2020年春已完成890亩生态造林,占年度市定目标任务的94.68%,开创了示范区重视程度最高、投入资金最多、绿化效果最好的新局面。

  着眼高规模  声势前所未有

  在推进大规模林业生态建设中,示范区既注重长远谋划、全局考虑,又注重精准落实、长效推进,着眼于高,规划先行,让铺绿部绿有目标、有方向,厚植了“绿色生态之基”。

  高标准部署。示范区坚持把生态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高起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精准谋划推进“两廊五园十村”生态绿化建设。“两廊”,即投资21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京港澳高速、沙河沿线两条生态廊道。“五园”,即新建黑龙潭镇黄赵村、姬石镇姬石村、韩庄村3个乡村游园,沙河滨河景观东湖公园及投资800万元、占地550亩的森林公园。“十村”,即通过创新采取EPC建设模式,辖区内老应、生杨等10个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实现了村庄美化绿化亮化。

  高标准栽植。在树种选择上,实行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结合,提高乔木混交林比例,优化树种结构,丰富绿化层次,着力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绿色景观。在栽植过程中,坚持大坑、大苗、大水、适度深栽,有效提高了树木成活率。

  聚焦新生态  绿化实现新突破

  生态绿化,三分建七分管。示范区创新体制机制,既重视建设打造,更做好长效管控文章。

  该区通过建立资金投入新机制、建立土地运营新机制、建立长效管护新机制、完善保绿护绿新机制,推动了全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变化显著。眼下,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道路两旁树木成行,绿化带错落起伏,辖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加快建生态绿化   再启新征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示范区吹响了新一轮生态绿化的嘹亮号角,全力推进生态绿化“四大工程”。

  加速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抓好京港澳高速廊道、沙河两岸廊道补栽工作,巩固扩大绿化生态效益;全面启动塔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统筹治水、增绿、筑景,逐步实现城乡全域园林化。

  加速推进沙澧河开发大二期示范区段开发。聚焦示范区“四湖一水系”建设,2020年将新增景观绿化面积52万平方米,打造一个集绿色生态、区域服务、艺术智能、商务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的综合“城市会客厅”。

  加速推进村庄景观绿化建设。将生态绿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全面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宅院开展景观绿化,通过铺设污水管网及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加速推进生态乡村环线建设工程。将生态绿化与“四好”农村公路创建相结合,坚持“抓点、连线、扩面”原则,着力在黑龙潭镇、姬石镇县乡道路开展景观绿化,实现城市景观向农村延伸。